奇闻异事
乐山大佛被压的龙(乐山大佛被压的龙 是古迹)
乐山大佛景区有一个景点是一条龙被压在石头里,传说那里不能照相,如果照了就会生活困苦,请问怎么破解
那条龙刚好在三江交汇的地方,怎么可能是被压着呢?大佛是一方面,但是那条龙更厉害,大佛都给腐蚀那么多了,但是那条龙没有一丝的变化。
两幅楹联里的乐山民间传说
两幅楹联里的乐山民间传说《乐山大佛身后的故事》第十四篇徐成村
(2013-11-19 15:23:36)
乐山大佛所在地的凌云山,“匾”、“联”胜多,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古人原作不少复制较多。随着景区发展的需要,新建景观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乐山市文管所长黄学谦的一句话说得好:“古建筑也好,仿古建筑也好!如果到了里面看不到楹联匾对,总觉遗憾,就等于一个人穿了西服却不系带”!多么恰当而生动的比喻!
也许正是如此,凌云山的历届主事者,都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可是当人们观赏这些“匾”、“联”的时候,未必都会去精心了解其中的内涵?本文仅以凌云山的两处新建景观内的两幅楹联为题,叙述楹联内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传说和故事:
“月榭”。从“东坡楼”前门而出,沿石梯而下,往左行便是“梅园”。穿“梅园”再往左行数十步,著名书画家李琼玖,所书写的“月榭”二字木制横匾,极其醒目的出现在人们眼前,此玲珑别致、古朴典雅的明·清仿古建筑就是“月榭”。
据史料记载,“月榭”原坐落于昔日的古嘉州城内,宋时爱国诗人陆游在古嘉州兼职时期,常游此处。“月榭”命名乃陆游所为,“榭”者,高台之建筑也,“月”者,陆游沿自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诗句而定,多令人向往的地方!可惜古迹早已荡然无存了!
为传承历史,记载人文,1987年,本人主持,由本单位文保建设科科长曾志亮设计施工建成。让嘉州这一非常有意义的古人文景观再现于凌云山境内。“庭”、“院”交错,“廊”、“坊”相依。游人至此,无不止步!院内有一圆门,上面一幅不太醒目的楹联,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上联:“竿头须载陆”;
下联:“佛足莫临波”。
作者和书者同是一人,即:曾在凌云山参加过“乐山中日书法笔会”,获得好评的书法家万耀宗老先生。仅有十个字的楹联看似简单,可里面掩藏着昔日古嘉州老少皆知的民间传说故事!
“竿头须载陆”。意思是说,乐山城那块陆地是被大佛老爷脚下面的水龙,用自己龙宫里的金竹竿顶载着的;
“佛足莫临波”。乐山大佛不能“洗脚”,说乐山自古以来,再怎么涨洪水,大佛的脚也不可能被淹没,否则乐山城也会被淹没了。多么传奇的民间传说!
要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还是需要提到“乐山大佛——凌云山”!说:昔日“东坡楼”里的苏东坡,因其学识渊博,令“三江”龙宫的水龙王对其五体投地,于是命其“三太子”拜东坡为师,常到“东坡楼”就读。“三太子”十分勤奋,一年四季,早来晚归,常从大佛脚下“洞天”处出没。一日,苏东坡见三太子愁眉不展,便问其故?“三太子”苦丧着脸答到:“昨日偶闻父言,嘉州城不久将面临沉没,因而内心焦虑”!苏东坡听了甚为吃惊,深感不安!于是与“三太子”商定,一起到龙宫求助龙王。龙王突见儿子的老师“光临”,于是捧苏东坡为上宾,高兴问到:“先生来到必有所求?”苏东坡不露声色,顺口答到:“你说对了,想向龙王借样东西!”龙王说:“龙宫之内到处是宝,任凭挑选!”苏东坡说:“宝物不需,只向龙王借一块地足矣!”龙王深感奇怪!问曰:“地有何用?不值一提!”苏东坡答到:“菜园之用,种菜之需也!”龙王问:“哪地为好?借去便是!”苏东坡仰望嘉州古城顺手一指说:“就是那块!可呼?”龙王满口应允。苏东坡明知故问:“天有不测风云,嘉州那块地安否?”龙王答曰:“不瞒你说,嘉州不久确有沉没之灾!”东坡话题一转:“既然如此,借有可用?”龙王嫣然一笑:“这有何难?我用金竹相顶,万无一失也!”苏东坡高兴极了,刚起身要走,谁知龙王问到:“老师何时还地?”东坡再也没想到,慌乱中佯装糊涂,将手高举一摆,意思是说不再还了,谁知龙王将苏东坡高举手掌误解为“伸出五指”,说:“啊!知道了!五更敲响,还地时间到矣!”学识渊博的苏东坡尽然也吃了一个“闭门羹”。面对尴尬,不表可否,迅速告别。上岸后立即下令:“嘉州古城从此不许再打五更”,铜锣不响,嘉州城则永保平安了!“乐山自古不打五更!”、“洪水从来不淹佛脚!”自此成为乐山人老少皆知的一则佳话!
“佛国天堂”。松竹掩映,粉壁环绕,一座高耸入云,坐落在丹霞峰之上的仿唐古式宫殿,它就是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的延伸景观“佛国天堂”。(该景观将在后文专有叙述)此处的“天王殿”正门上,有一幅楠木金字楹联。
上联:“弥勒不速成佛为使众生得度”;
下联:“凡夫欲要升天也应心田善良”!
撰联和书者是乐山两位已故的知名文化人士、文物专家、书法家,前者罗孟鼎,后者田家乐。俩位老先生对此联的创作,源于一则《佛经故事》:
说: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天,“释加牟尼佛”和“弥勒佛”师兄弟俩,随其师“底沙佛”出门云游。腾云驾雾,心旷神怡,瞬间又降落人间,走着,走着,突然一座高山挡住他们的去路。“底沙”双脚一纵,飞身上了山顶,开怀大笑,声似洪钟,说:“你俩听着!凭我一声召唤,你两立刻动身,谁能先到我的跟前,本师让位于他,即为‘现在佛’,反之,则为‘未来佛’!”“底沙”话完,“释加”到矣!转身看时,“弥勒”却一步未动,问其故?“弥勒”敞开大肚手提布袋,乐哈哈说到:“兄长先行,弟普渡众生去也!”故事说明:“释加牟尼”是“现在佛”,而“弥勒”乃“未来佛”。
作者根据该《佛经故事》撰联,意思是在告诫世人:“神通广大”的“弥勒”为了普度众生,都甘心情愿只做“未来佛”。而我们当今的凡夫俗子,如果将来死后想要“升天”,那么在世的时候,就一定要心田善良,多做好事别做坏事!
连续篇,未完待续
2013·11·19·
凌云山《乐山大佛身后的故事》第一篇徐成村
(2013-02-28 13:00:18)
“佛与山高,山同佛齐”。这是五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同乐山大佛见面时的震撼!当人们瞻仰乐山大佛之后,一定会将自己的联想同凌云山联系在一起。道理很简单,因为乐山大佛是沿着凌云山峭壁而凿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凌云山也许就没有乐山大佛。说得更直接一点:乐山大佛是以凌云山为净土,而凌云山则因乐山大佛而生辉!
“凌云山”。顾名思义,壮志“凌云”。多名符其实的称谓!丹崖峭壁,郁郁葱葱,中流砥柱,威镇“三江”。任凭“大渡河水浪潮天”,“三江”急踹,“惊涛拍岸”,它自“岿然不动”!汹涌澎拜的恶水到了它的脚下,任其咆哮怒吼,结果还是只好乖乖向东奔腾而去!
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凌云山由灵宝、望云、集凤、栖鸾、拥翠、丹霞、就日、兑月、祝融九个小峰组成,故称“凌云九峰”,亦称“小九嶷”。古人对每座山峰都曾留下有极其美好诗句。不妨略举一二:
栖鸾峰:斗崖悬揷巧栖鸾,弥勒临空眼倦看,阁上七层三百尺,青衣江水汇淮安。
灵宝峰:密开灵宝擘云根,三水交投万马奔,光相娑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
置身凌云,茂林修竹,朱楼画檐,峰峦叠翠,景色迷人。千年古刹凌云寺,古朴庄重,一尘不染,因位处凌云之巅,故有“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之说。盛唐灵宝塔,虽历经沧桑,仍安然耸立,塔身悬铃,风吹铃动,悠荡齐鸣,梵音天上来。
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此留有遗迹。北宋文豪苏轼的“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诗句,乐山市的小学生都能背诵。从凌云山北门而入,沿凌云栈道拾级而上,临空远眺,舟帆点点,水光接天;回首仰望,崖壁上古人留迹无数,最引人瞩目的是“苏东坡载酒时游处”五字楷书,刚劲工整,苍劲雄浑。右侧平台之上的“载酒亭”无不让人止步!
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因乱党专权累遭不幸,满腹经纶,怀才不遇,云游天涯,在凌云山亦留下了触景生情的美好诗句:“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游水到天涯”。
明代文学家“杨升庵”的一幅楹联,更直接为凌云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春水夏云秋月冬松宝地占四时之景,东瞿西胜北卢南瞻金天统万法之宗”。
“东坡楼”、“海师洞”、“藏经楼”、“注易洞”等古迹繁多······
更珍贵者,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麻浩崖墓”。上万座的墓穴集中于“虎头弯”,上下多层,比比相依。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石棺、木棺、陶棺、陶房、陶马、陶鸡、陶狗,陶龟、陶鳖,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众多形态不一,栩栩如生的各种陶佣······
世界闻名的石刻弥勒佛像——“乐山大佛”,恰巧安排在如此胜地。人们又不得不将翩翩浮想,转回来集中到乐山大佛的首创者,历史上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海通的身上。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唐·西川节度史韦皋(乐山大佛的尾期工程人)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事碑》中有关记载:昔日的凌云山下,“突怒哮吼,雷霆百里”,“索缴触崖,荡为礆空”,“舟随波去,人亦不存”。极其形象的叙述了历史上的古嘉州,三江激踹直捣凌云山,洪水犯难,船毁人亡的严峻状况。高僧海通为了根治“水害”,以其“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大无畏精神,四处化缘,直接指挥了“万夫竟力,千垂齐奋”的浩大工程。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正如唐代诗人芩参的诗句说的那样:“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海通不畏艰险,在悬崖峭壁,惊涛骇浪极其险恶的条件下指挥着凿佛的工程。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海通,他不仅是一位慈悲为怀、弘扬佛法的大师。还是一位救人苦难,战天斗地、削山治水的勇士。再从建筑学方面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真称得上一位博学多才、科学领先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再从美术学角度看问题,他完全能充当一位精通美学的艺术家。
可是由于凿刻佛像的工程浩大,工期漫长,海通还没有等到完工便去世了!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时的“官方”。紧接着,由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章仇兼琼、西川节度使韦皋先后主持,方告完工。
像海通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从古到今都是少见的,他的聪明才智就在于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催利避害,依山取式,凿崖造佛,抛石填江,减缓急踹。即达到了避“水害”的目的,又为凌云山这幅美丽图画“锦上天花”。从嘉州的大环境看,从此形成了山、水、佛、城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良好局面,把古嘉州这一幅美丽图画打扮得更加绝能了!
这位“超人”的大作,其精华当然集中表现在佛像本身,慈目善面,端庄而坐,线条流畅,比列匀称。但是他在凿刻佛像主体的同时,对与佛像主体相陪衬的周边环境,也是做了极其周密而全面考虑的。他将佛像的座位巧妙的安放在远眺峨眉、威震“三江”、直档“水害”化险为夷的重要位置。佛像脚踏莲花,眉目传神,令人肃然起敬。临江两侧岩壁上,对称镌刻着两尊威严的金刚。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同时凿刻的“九曲栈道”,在佛像右侧石壁上,自下而上盘旋九曲,直到凌云之巅。人们身临其境,无论是由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只要行至“九曲”一半之处,顿觉虚幻临空,步步如云,恍若仙境。可往下看去,又觉身处危岩深渊,头昏目眩。也许会自然连想到李白的诗句:“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越险的地方会呈现出越好的风光,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再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攀登九曲栈道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栈道岩壁上尚残留的极其珍贵的两龛唐代浮雕造像。它是弥勒大像两侧原有千百龛造像中有幸保存下来较为完好的摩崖造像。尽管风化严重残缺不全,但某些部分仍然十分清楚,其经变图面雕琢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线条优美,。并刻有楼台亭阁,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攀完栈道,至上凌云,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廊式亭阁立即出现,明代袁子让对此亭赞不绝口:“立亭上则三峨凝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被称之为“近河亭”。
凌云山真正算得上是文物的宝库,翰墨的天堂。她以其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被美誉为
全国有名的佛教圣地,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世界之最,蜚声中外的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其工程跨越了整整九十个年头,经历了四代皇帝,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建成。它以无可雄辩的事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高七十一米。佛像面对峨眉,脚踏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背负九峰,(凌云九峰)巍峨壮观。以其举世无双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迹是人类悠久历史不可代替的实物见证,文物不能再“生”。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加强对瑰宝的保护显得极端重要!拨乱反正后的八十年代初,“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乐山市成立了“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局”。
就在这个时候,本人受上级派遣,离开仁寿县人民政府文化局工作岗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乐山大佛文管局”任职。1993年退休后,为修建、管理丰富乐山大佛文化内涵的景观——“佛国天堂”,又工作了十四年。计算起来,本人“伴佛”、“守佛”、“护佛”二十余年,曾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极其生动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如今回忆,感慨万千!很有必要将它记录下来,供人们鉴赏和指正!
下面将分期陆续发表短文,系统介绍有关“故事”·····
从乐至的“树抱佛”回想乐山“大砍城墙树”徐成村
(2017-05-30 10:40:15)
近期,本人在华西都市报上看见一则引人触目的报道:“乐至县报国寺主殿正前方,有一处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上千尊佛像,镶嵌在一棵古榕树的树根之中,形成了佛与树相应而生存的罕见奇观····”。令人不由自主联想到去年乐山大砍城墙树的争议。
人人都知道,“榕树”俗称黄角树,喜靠石而生,所以人们在栽榕树的时候,都要有意安放大量石块在其根部,有利榕树的成活和生长,原因何在?榕树之需也!因为榕树最喜欢崖石里的一种养分,它的根部要分泌一种液体穿透石块去吸收自身需要的营养;反之,而榕树的盘根错节,又恰好无形将崖石牢固的锚索住。这就是两者的互为依赖而相互生存的原理····
树有“灵性”,人有情怀!乐山是我的第二故乡。凡年岁稍长者都会记忆犹新,试问:昔日之巴蜀大地,哪一处古镇,庙宇,驿站,路店没有两株参天大树!她们是一道风景线,但更是环保,尤其生长在特殊位置的奇树更是难得的奇观。被当地的人们视作“风水树”,靠她遮风挡雨,乘凉“栖息”,寄托“吉祥”!“平安”!
乐至报国寺“树抱佛”奇观以上千年,人们(包括一些文物和建筑专家学者)正在考究是先有树还是先有佛?而更重要议题的中心点,是在研究如何保护的问题······
景观靠培育,奇观更难求!联系乐山“大砍城墙树”的武断之举,实在让人费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而偏偏来了个“一刀切”!
没有价值的杂树当然可以出掉,但决不可草率从事“一路清除”,榕树更该保留,树大可以整枝加强管理,趋利避害,让嘉州古城墙更显历史风采!
乐山大佛里面有龙吗 乐山大佛被困压的龙是怎么回事
传说乐山大佛是弥勒佛转世,修建它是为了镇压水妖,而在水中的妖怪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条龙,这也就有了乐山大佛里面有一条龙的传说。据说来这里的游客也不能拍照,寓意不好,究竟在乐山大佛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来乐山大佛旅游的朋友或多或少听到一些关于大佛的传说,据说建造大佛的目的是用来镇压水妖的。当初水妖作怪,人们想要在这里修建大佛的方式来震慑住水妖,也就是那条龙就被镇压在地下,再也没有出来作怪。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不能拍摄照片,即便是拍摄的话也要赶紧删掉,不然就会走霉运,发生不好的事情。
据说那条龙在三江交汇的地方,大佛固然厉害但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不少灵异故事,不过后来都得到了相应的解释。不过关于龙的灵异传说却一直没有听说,或许是真的被镇压了,仔细想来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大佛背后关于龙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
相传唐朝时期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上有一座寺庙,凌云山下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者交汇。交汇处的河流非常湍急,过往的船只和行人经常淹没在这里,寺庙中的大师于心不忍。认真观察三江水之后认为应该有水怪,想要镇压水怪必须要依靠佛祖的力量,这才有了乐山大佛。
大师在督建大佛过程中不幸圆寂,乐山大佛的行程也就受到了影响,后来也就停工了。很多年之后四川节度使看到未建造完成的大佛决定重新修建,乐山大佛经历了多年的修建终于完成,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九十年时间,可谓是艰难。关于乐山大佛有龙的事情,我们也只是当做大佛背后的传说故事来听一听,没有必要当真。
乐山大佛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乐山大佛?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于乐山大佛的 传说 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的时候,贵州有个和尚,法名海通,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他云游四海,发愿要为百姓做善事。这年夏天,他来到四川嘉州。不久听说府城城东凌云山下江水汹涌、波浪滔天,常常掀翻船只,危害生灵。一天,他想亲自去查看一下,便攀着岩壁来到凌云山脚。忽见一个激浪打在岩上,浪头退去后,一个壮年汉子躺在水边,左手拿钻,右手拿锤,一动不动。海通和尚忙上前,把汉子背到岸上,过了好一阵,他才慢慢苏醒过来。
原来,那汉子名叫石青,是个石匠,他见凌云山下水势凶猛,来往船只常常翻沉,许多船工兄弟白白地送了性命,心里实在不忍,便决心在石壁上凿一路篙眼,好让船工们的竹篙插在篙眼中,撑住木船不碰在石壁上。不料刚打了几下,一个恶浪扑来,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石青的行动感动了海通。第二天,海通和石青相约又登上凌云山察看。他们站在百丈悬崖上,只见下面滩险水恶,江涛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直向峭壁冲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这时,正有一只木船顺江而下。突然,那船就象离弦的箭飞奔而来。眼看靠近岩石,这时,水中猛地出现一个怪物,掀起一股黑浪,把木船吞没了。海通一迭连声地口念“阿弥陀佛”,石青怒不可遏,苦于没有降妖的法力。海通道:”不如在这山岩上凿一尊弥勒大佛,一来借佛祖法力收妖镇怪,二来也可减弱水势,保护行船。”石青听了连连点头。于是,石青就在凌云山上打了个石洞,让海通和尚在洞内居住下来。
海通和石青一面察看水势,一面测量地形,分头准备 雕刻 大佛的事。海通和尚翻山越岭,行船过水,到江淮一带募化资金;石青在嘉州城乡物色能工巧匠,打造工具。经过了 三年的准备,开元六年便开始动工了。
通和石青修大佛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了开去。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纷纷前来相助。一时间,凌云山上,千人挥臂,万人呐喊,闹腾起来。从山岩上打下的石头,象下雨一样轰隆隆地掉进河里,激起无数浪花。
谁知,滚滚而下的巨石惊动了江底的那条妖龙。它是李冰当年修都江堰时,用铁链锁在江底的一条孽龙。因铁链年久锈坏,孽龙挣脱枷锁,逃到凌云山下,兴风作浪,为所欲 为。这孽龙见山上滚下许多石头,堵住了洞口,忙施起妖法,掀起狂风恶浪,把海通和尚卷入洞中。石青见妖龙卷走了海通和尚,忙带领众石匠,拿着铁钎、钻子、铁锤等工具下去寻找。不一会儿,找到了石洞,石青领头杀了进去,只见孽龙支使一群小妖正要将海通押向油锅。石青大喊一声:“哪里来的妖龙,胆敢伤我法师!”随即带领众石匠冲了过去,将孽龙团团围住。孽龙见寡不敌众,只得逃下了江底。
工匠们又继续凿岩刻佛。可是没多久,平地忽然狂风不止,飞沙定石,天昏地暗,暴雨倾盆而下,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凌云山上洪水暴发,一股股山洪直冲大佛头顶。海通和尚发愁了:这样大的洪水,即使是铜铸铁造的佛像也会冲坏的。石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安慰海通说:“师父不要担忧,我自有办法。”他和众石匠商量,决定在大佛头上、身上修凿排水沟排水泄流。只见石青腰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悬空凿石。狂风和洪水一次又一次将他冲得悬空吊在半岩上,他一次又一次攀着绳索爬了上去。石青和众工匠们舍生忘死,坚持不懈,终于凿成了排水沟,消除了洪水的冲蚀。
那时,嘉州新任一个刺史,爱财如命。他打听到海通和尚募化了许多银子,就带着一群衙役来到凌云山上,气势汹汹地对海通说:“大胆和尚,你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动工兴修大佛,该当何罪?来人,给我锁走!”几个衙役冲过去就要动手,只见石青伸手挡住说:“修大佛是为了镇妖降魔,减弱水势,解除灾害,有什么罪过?你们要锁锁我吧!”海通忙对石青说:“工地上没你不行,天大的事我来承担。”那贪官见风转舵,便装模做样地说,“和尚听着,本官姑念你是出家之人,可免你牢狱之苦。不过,你等破坏我嘉州风水,得拿出白银三万两赔偿。”海通一听这贪官原是来敲竹杠的,顿时胸中升起一股怒火,说:“这银子来自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我海通怎敢动用半文。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
狗官以为海通是说话来吓人的,就说:“那就把你的眼睛剜出来给本官看看。”
海通听了,冷然一笑,不慌不忙地将双指插入自己的眼睛。两颗跟珠落入了手中的盘子里。海通端着盘子,直向面前的贪官走去。边走边说:“拿去吧!”贪官和那些狐群狗党,见海通和尚剜下双目,毫不动容,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海通虽然失掉了两只眼睛,但刻佛的意志毫不动摇。对修建大佛更加关心,常常拄着拐杖,由小沙弥扶着,来到工地, 陪伴石匠们干活。大家见了,感动不已,含着眼泪劝他回去休息。海通执意不肯,说:“我虽不能看着大佛建成,也要听着你们把大佛建成啊!”
然而,海通生前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宏愿,不几年,他就圆寂归天了。以后,石青等老石匠也相继去世了。后来,西川节度使韦皋继承了海通和石青的事业,组织人力物力继续开凿,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整整花了九十年,才修凿完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海通,就把他当年住过的山洞叫做“海师洞”。直到现在,洞内还有一个盘膝而坐、神情坚毅、手托盛眼珠的玉盘的海通塑像
乐山大佛的建造历史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的佛像结构
基本面貌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石块发鬈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质双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 雨水 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
- 上一篇:昆仑山螳螂人事件(爬山虎)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