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10级地震人能活下来吗(10级地震人能活下来吗)
地球上如果发生十级地震,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今,地球存在了45亿年,人类存在了500万年。在这短暂的500万年时间里,人类的智慧不断被开发,当初的我们只会钻木取火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而现在的我们可以飞往未知的外太空,也可以潜入深暗的海域。在这些快速发展的技术面前,人类容易忘却自我,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地球。但自然灾害一出现,人们的弱小与无助便全部暴露。汶川的大地震,日本的地震海啸,或者说北美洲大陆的龙卷风都给我们人类造成不小损失。
海啸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将一个美丽的海岸城市吞噬,台风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一个城市摧毁,火山爆发之后附近的村庄无一人生还,而地震可以在几秒的时间让一座城市全部覆灭,我们永远都想象不到一场自然灾难的威力,或者说我们很多时候都低估了自然的威力。一场8级的地震过后,10年过去了,有些人内心还是很难平复,说起当时的情景,眼神里还是可以看到落寞和恐惧。
那么如果遭遇一场10级的地震,地球会是怎样的情景?人类是否可以逃过一劫?对此,科学家给出答案,一场10级的地震,地球只能够存在5分钟,而人类可能在一分钟的时候就已经消逝灭绝。地震发生一分钟,其波及范围可以达到402千米,地震中心402千米之内的区域自然而然全部坍塌。第二分钟,地震波及范围可以达到966千米,无论是坚固的高楼还是陡峭的山峰都将倒塌。
第三分钟,地震波及范围达到1448千米,倒塌的楼房以及山峰混合着汹涌的波涛,地球一片混乱,人类的影子无迹可寻。到了第四分钟的时候,地震波及范围达到1770千米,雷暴雨持续不断,海啸也已经把城市冲刷成海洋的一部分,此时的地球早已不成模样。而到了第五分钟的时候,火山也参与进来,不断喷发烈焰,涌动的海水掺杂着高温的浓浆,暴风雨也在戏谑飘摇的地球。
5分钟的时间里,地球仿佛回到了诞生之初的模样。绿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红色。大陆不再平整,被地震摧毁成千疮百孔的模样,大部分的区域都已经被海水吞噬。地球变得死寂,不再有生命的活动,很难知道多久才可以恢复5分钟前的样子。
地震是非常可怕,如果发生12级地震,我们还能够生活吗?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万年之久,可以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达到了如今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却将地球上的资源做为了牺牲品,致使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随着长时间的积累,地球也相应发生了巨变,地壳的变化,海啸的来临,疾病的蔓延,无一不是对人类的一次警告。
面对这些所谓的天灾,其实罪魁祸首还是人类自己本身,并且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依旧显得无比渺小和无能为力。即便在人类衍生的过程中,战胜了无数次灾难,可以说是非常的不易。随着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科技也得到了飞速的替身,很多人就认为,只要科技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什么自然灾害都无所畏惧!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信大家对于地震一定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地震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很多人因为地震丧失了生命和家园,而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依旧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因此科学家们也是束手无策。按照目前人类所统计过的地震级别大概都在10级以下,即便如此,人类也无法承受,假如发生了12级地震,地球会发生什么?按照目前的地震级别,每次大地震都会造成数万伤亡人数,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科学家根据8级地震和12级地震之间的危害性作出了模拟实验。首先用TNT来表示地震强度所释放的能量,当年在日本广岛投放的原子弹有2万吨TNT,8级地震就等于1500万吨TNT,相当于在广岛投放来750颗原子弹,而9级地震是8级的32倍,因此后果难以想象。
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以此类推,10级地震是9级地震的32倍,也就相当于153.6亿吨TNT,11级就相当于10级的32倍,也就是4915.2亿吨TNT,最强的12级地震则有15.7万亿吨TNT当量,也就等同于在地球上同时扔下7.8万颗原子弹,地球也将会彻底毁灭,人类也会从此灭亡。
地震有多可怕,十级地震能不能存活?
一级地震,震动威力只是像蝴蝶的翅膀在扇动,只有专业度很高的地震仪器才能检测到。二级地震这种微震像你被老师突然点名时的心跳。三级地震住在高层的人会看见杯子里的水微微晃动。四级地震,地球静电活动剧增,猫立刻察觉,用力扯你衣服,可不是为了找你玩,而是提醒你快逃。五级地震墙壁开裂,墙皮像雪花一样抖落床和吊灯剧烈摇晃,人从梦里吓醒。六级地震,威力足以把房屋斩成两半,连时速三百公里的高铁都被甩出轨道。七级地震高楼倒塌,数千人被埋在废墟里,但故宫等都供结构的古建筑,只是扭了扭腰。八级地震,汶川地震地面塌陷,产生巨大地裂,吞噬数万人。九级地震,是在一九六零年的智利发生过地壳破碎。六座火山同时喷发,二十世纪发生的最大海啸,一路碾压过太平洋,抵达日本沿岸时,海浪扔高达八米,瞬间将数百名日本人卷入海底。十级地震,威力相当于一百五十亿吨TNT同时爆炸,虽然目前人类未曾经历,但一旦发生所有建筑倾刻化为粉末。连珠穆朗玛峰这样的高山都会瞬间被撕裂,海水和岩浆迅速吞没陆地不到五分钟,人类就会灭绝。
避震要点: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十级以上的地震中逃生的几率是多少?
说实话,不太可能了~
但是运用好以下的避震方法,生还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 上一篇:蓝可儿事件真相大白(蓝可儿 事件)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