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
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例如关汉卿作品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白朴写唐朝爱情故事;郑光祖写男女的爱情生活;马致远作品则抨击文臣武将,虽思想不同,但都属于杂剧流派。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代表作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郑光祖,字德辉,代表作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
“元曲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东篱”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才子”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也创作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大手笔”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 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2、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3、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4、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
扩展资料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元代杂剧作家。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迟返慎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他一生创作多达67个剧本,还有不少散曲和套曲,至今仍有他的18个剧本和一百多首散曲流传下来。这十八个剧本是:《温太真玉镜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大王单刀会》、《诈妮子调风月》、《山神庙裴度还带》、《邓夫人苦痛器存孝》、《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钱大尹智勘徘衣梦》、《谢天香》。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世镇(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如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 上一篇:四百米为何称为死亡跑(如何跑800米又快又不累)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