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诸葛亮其实没死(诸葛亮墓挖出惊人秘密)
如果诸葛亮没有死,蜀国还会灭亡吗?
诸葛亮不死蜀国依然会灭亡,诸葛亮虽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面那样神乎其神。蜀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不是一个人就能左右的。
在我看来,诸葛亮只是一个政治家,绝非是一个军事家。如果天下统一了,你让诸葛亮来帮你治理,那么他肯定能帮你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如果在乱世,你想要诸葛亮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去一统三国,我觉得就有点牵强了。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高,完全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像什么“赤壁之战”、“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要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它并不等同于历史,是允许作者加工的。像上面所说的三件事,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是主角并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将领组织的,诸葛亮并未参与其中。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强行把别人做的事加在诸葛亮的身上,是为了神话他。
上面的推断可以看出,诸葛亮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而且诸葛亮不是组织过北伐了吗,但是结果怎么样?每一次都被司马懿打回来了。要知道当时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只要他不死,诸葛亮绝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
而且一个国家并不是单靠一个人就可以逐鹿中原的。当时的蜀国在经历过几次战败后,元气大伤,在三国里面应该算得上是最弱的一个国家了,能自保就不错了,还想着北伐无异于痴人说梦话。即便诸葛亮活着,他也无力回天。
诸葛亮如果不死,能挽救蜀国灭亡吗?
诸葛亮不死的话,魏国别说和历史上那样发起灭蜀之战,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
诸葛亮在给刘备拟定的《隆中对》中提出等“天下有变”时出师北伐,天下可定。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国政局一直比较稳定,他没有能等到机会。但是在他去世5年后,魏明帝曹叡去世,这对于魏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曹叡不仅是皇帝,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多次亲征,应对蜀、吴两国的北伐。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正是曹叡击退了东吴的攻势,司马懿才能安心死守和诸葛亮对耗。不过历史上此时蜀汉因为诸葛亮去世,一直没有对魏国采取大的军事行动,所以魏国并未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
如果曹叡去世时诸葛亮还活着,那么此时魏国只有司马懿一人可以出任统帅,如果蜀、吴两国同时发起北伐,司马懿分身乏术。而更糟糕的是和司马懿一起出任顾命大臣的曹爽能力不足,历史上曹爽在对蜀、对吴战争中都遭到过惨败,无论让他守哪一头司马懿都不放心。
但是曹爽还喜欢争权夺利,不仅会给司马懿各种掣肘,还会积极的把自己那堆狐朋狗友塞到前线各个军区去夺取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的发挥都要受到影响。
所以司马懿不仅要面对神一样的对手,更要面对猪一样的队友。最终势必只能和曹爽摊牌,像历史上一样以政变解决对方。不过这么一来肯定会让魏国政局动荡,诸葛亮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魏国将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
而在司马懿去世的时候,魏国还会再迎来一个新的动荡期,虽然不一定像历史上那样发生毌丘俭、诸葛诞的叛乱,但是也不会好过。
所以即使乐观考虑,魏国能顶住蜀、吴两国的攻势,耗到国力彻底压倒对方,那么灭蜀的时间肯定也要大大推迟。如果运气不好,内乱太大,那么很可能就被蜀、吴两国给推了。
诸葛亮的最后结局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有明确记载。只记载着234年8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诸葛亮塑像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之谚。
拓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诸葛亮
诸葛亮应该未死的
首先,你看的是三国演义,你自己也说了“还有三国演义后期很奇怪”。
那么我先提醒你一下,演义,仅仅是个小说,不是历史。
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虽然很有智慧,但绝不是神机妙算。
是演义把他夸大了。
关于守荆洲的问题。不放关羽守,放谁守?当时刘备手下,可算大将的人只有关、张。张飞跟刘备去西川了,只能留关羽守。如果带关羽去西川,就只能张飞守了。关羽虽然自大傲气,总比脾气暴躁的张飞强吧。
至于马超,现在还没收。
至于赵云,现在还是个杂号将军(他始终是杂号将军,一生也没当过上将军),地位低下,类似于保镖的性质。这么说可能赵云FANS会不高兴,但这是历史,真实的历史。
至于黄忠,现在还地位低下。他是在取西川的战斗中显露勇猛和战功,这才提拔上来的。
至于魏延,地位一直不高,后来刘备让他守汉中,那还是破格提拔的(注意,破格)。
所以,这时候只能用关羽。
而且刘备之前有过惯例,一般不分兵,若分兵则比定分关羽统帅。可见刘备出征,关羽独领另一个军早就是习惯性布置了。
诸葛亮没有反驳权。要知道诸葛亮这个时候地位也不算高。虽然也不低了,但没有演义中那么高。至少关将军的事,他不敢多嘴的。打仗时排兵布阵,大家都听他的,包括刘备也听他的。但任人之事,那是刘备君主的特权,诸葛亮无权干涉。除非像后期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才敢提些这方面建议。
阻止刘备打孙权的事。
诸葛亮怎么没阻止?他阻止了!
只不过刘备没听罢了。
当时最先阻止的是赵云。但刘备没把他放在眼里。
后来诸葛亮为首的一些文臣也来阻止,刘备仍然不听。
刘备败后,诸葛亮说“可惜法正死了,如果他还活着,一定可以阻止刘备”
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现在的地位还不算高,至少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不行。他阻止无用,法正阻止就一定行。
庞统之死。
庞统之死,诸葛亮不可能提前知道。什么神机妙算,你演义看多了。而且再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庞统死于雒城攻坚战,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演义中说的“落凤坡事件”,真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隆中对》问题。
建议你再去好好看一下隆中对。
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他最后总结:我们如此这般(前面所说的),就可以称霸一方。若天下有变,则可以北定中原,光复汉室。
注意这个“天下有变”。如果天下没变呢?诸葛亮没说,刘备也没问。
为什么?不用说,也不用问。
很简单啊,如果天下没变,我们就继续称霸一方嘛~~~~。
所以,即使没有统一全国,也算完成了隆中对。
只不过没有达到最高目标罢了。
就好比玩游戏,已经通关了,只不过没有打出完美的隐藏结局而已。
总之,建议你先把三国演义放下,好好地读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演义是小说,你可以研究它的文学价值,不要拿它来研究历史。
诸葛亮不死,北伐有可能成功吗?
北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匡扶汉室的一场战争,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消耗。诸葛亮本人虽说是北伐的关键核心人物,但是蜀汉逐渐失去了天下大势,不是说诸葛亮活下去就能完成北伐大业的。因而在我看来,诸葛亮不死,北伐也不太可能成功。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进程
第一次北伐以街亭失守,马谡被斩而告终,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整个军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鼎立格局。因为街亭是战略要地,也是阻止魏军最好的地点,易守难攻,可以说只要守住了,就能让蜀军以逸待劳。
粮草问题始终困扰诸葛亮的事业
从事实来说,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多次北伐失败也都是由于粮草不足。古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战争资本,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呢?诸葛亮难道意识不到这一点吗?他只是想尽力完成自己的事业,而当时的他也还有不少人才可以调遣,因而选择了稳固一段时间,就开始新的北伐战争。
曹魏加强了防范,魏国综合实力还是强于蜀国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成三点来分析:
1.刘备先是与孙权开展了一场大战,结果自然是战败,不久之后逝世,可以说对诸葛亮本人乃至整个蜀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诸葛亮本人毕竟不归属于蜀汉的统治集团,虽然有极大的权力,却还是处处受小人奸逆的排挤,加上刘禅的不作为,可以说诸葛亮心中是十分苦闷的。
2.第一次北伐让曹魏大吃一惊,因为没想到在刘备去世后,蜀汉竟然这么快能集结起来进攻魏国。但可惜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让曹魏明显加强了防范,而且意识到了蜀汉很可能没有很强的实力,只能依靠各种手段计策来提高自己进攻的几率,比如偷袭粮草要道等。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诸葛亮进攻陈仓的失败。
3.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诸葛亮真的有把握进行北伐吗?还是说只是为了自己或者说是为了刘备的夙愿呢?在我看来,其实诸葛亮本人在后续几次的战争中已经预料到了蜀汉大势已去的结果,而且事实上蜀国确实人才凋零,政权不稳,更不必说成就大业了。
只是,诸葛亮不是神人,但他有自己的理想,为蜀汉而奋斗。我觉得他做到了。
《三国演义》中,蜀汉支柱诸葛亮,最后真的是被累死的吗?
诸葛亮不是累死的,是病死的。
说诸葛亮事必躬亲地去读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离开成都北上汉中后,就已经在政治上放权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在军事上放权给将军向宠,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刑赏交给有司负责。如果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皆由臣在汉中论其刑赏。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遣使至汉中悉以咨臣,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遣使至汉中悉以咨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才能说明诸葛亮事必躬亲。
还有说诸葛亮“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的应该不了解诸葛亮的治军能力,以诸葛亮的治军能力每天都会有很多士兵违反军纪被诸葛亮处罚吗?如果每天没有士兵违反军纪要被处罚,那诸葛亮又怎么会因为“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而劳累过度?
换个角度想,诸葛亮死的时候54岁,不算短寿。其次,十万人的部队,打板子这种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现在二三十岁的人996,猝死的都有一大票,更何况诸葛亮五十多了,工作日程是全天候无休息,干的事还比现在的程序员多得多。所以即使不是直接原因也有一定的联系。
- 上一篇:中国无法挖的三大墓(中国无法挖的三大墓没有找到)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