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至今未破的中国十大悬案(中国最大的一次闹鬼)

bj0012023-11-26奇闻异事0

还有哪些没破了的大案要案?

要说到还没有破的案件,那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南大碎尸案,1996年1月10日南京大学城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刁爱青失踪,九天后环卫工在清理垃圾的时候在垃圾箱的黑色塑料袋里面发现了疑似人体组织的肉块,于是选择了报警,警方到达现场勘察,发现的确是人体碎块,这些碎块只是尸体的极少数一部分。

这很明显就是一起凶杀分尸案,很快在南京市区其他地方也陆续发现了剩余的其他尸体碎块,这些人体组织是被一片片割下来的,每一块都是非常的均匀工整,而且这些碎块都被煮过了,加起来大约两千多片,内脏也被整齐的排放好,凶手是手法非常的残忍,可以说残忍到心理变态的程度,最终确定了死者是失踪九天的刁爱青。

警方立即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从刁爱青失踪当天的行踪入手,据她的同学回忆,当时刁爱青一个人穿着休闲衣服出门的,出门时间是下午,那天刚好没有课,她自己一个人往青岛路方向去,然后就消失在了人流当中,从那以后就失踪没有人见过她,直到九天后她的尸体被分尸抛尸,这个时候她已经死亡。

警方经过大量的排查以及征集目击者跟线索,但是一无所获,刁爱青失踪的行踪只是在青岛路,然后就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经过大量的摸查走访,但是得到的线索非常有限,远远无法帮助破案,而被害人被抛尸的各个现场也并没有找到太多有用的证据,案件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凶手被尸体碎块煮熟,把所有的证据都处理干净,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指纹跟DNA这些都没有,虽然说当时南京并没有DNA检测技术,但是当时的上海有,只是在抛尸地点并没有发现有凶手留下的痕迹,当时也并没有像现在满大街到处是摄像头,当时路上基本上没有摄像头,所以根本无法确定刁爱青的活动轨迹。

这个案件也就这样僵了下来,当然警方并没有放弃调查,一直都是在坚持不断的努力侦查,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凶手反侦查能力非常强,心理素质非常高,而且性格极度残忍,还有就是这个人的心思缜密冷静加变态,手头的刀工非常好,从尸体碎块上面可以看出来碎块大小都一样,还有这个人有强迫症,把尸体碎块排列整齐。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有用消息,直到12年后网络普及,互联网上面突然出现一些关于南大碎尸案的一些分析,这个案件就再一次回归大家的视线里面,微博上面有几个神秘的博主对南大碎尸案进行了分析跟推论,推理出来凶手的作案动机跟手法,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甚至有人猜测这些博主有可能就是凶手,但是最后都证明了不是,这些博主年龄都在二十出头,十二年前他们还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不可能是嫌疑人。

这个案件虽然这样,但是警方并没有放弃,到了2016年的时候,网上再一次提起了这个案件,因为普通刑事案件追溯期一般都是二十年,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案件就这样了,警方给出来明确的解释,这个案件不会放弃追查,会一直使用最新的侦破手段一直追查下去,直到破案把凶手绳之以法为止,到现在这个案件仍然在侦办当中。

而网友们对于这个案件的分析是,这个凶手是一个玩刀的高手,从碎尸刀功来看,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凶手刀功十分了得,从刀功来看很多人分析凶手有可能是学医的或者说曾经学医,这种手法非常像手术刀的手法,还有人认为有可能凶手是厨师,因为厨师的刀功了得,这种手法厨师可以做得到,第三种说法是凶手有可能是屠夫,因为屠夫的刀功也够达到这个水平。

还有就是凶手心理素质好,反侦查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就是学医的跟屠夫了,反侦查能力强就是智商比较高,所以从这样去分析,很多人认为这个凶手学医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上死者本身就是大学生,属于高学历的群体,屠夫一般都是低学历的普通人,高学历的很难跟低学历的有过多的交往,而且猜测有可能死者跟凶手认识,一个女大学生交往的对象应该是年轻的高学历的或者有优秀工作的那类人,所以凶手是学医的嫌疑非常大 只是这个案件到现在仍然是非常麻烦的,时间过去那么久了,很多东西以及没有了,想要破案非常难啊!

1977年,在中国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神秘事件:

该县北高乡北高村21岁的青年村民黄延秋,先后三次在夜晚熟睡之时离奇失踪。

第一次是在1977年7月27日(农历6月12日)晚上8、9点钟,黄延秋正在家中睡觉,午夜一点钟左右,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出现在了约一千公里外的南京的一个大商店的门前,然后又被两个交通警察样子的神秘人物买票送上开往上海的火车,后来通过救助站与家乡取得了联系,被亲人接了回去……

两个月之后,9月8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也是在晚上9点钟左右,三伏天很热,黄延秋本来睡在院子里一张小床上,半夜一觉醒来,却出现在约一千二百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广场,然后出现两个穿着军装的神秘人物先后指点他乘船、乘车,最后送他进入一个有他邻村亲戚在里面作军官的军营之中……

第三次则最神奇,距离第二次失踪没几天,在9月20日(农历八月初八)夜晚十点钟左右,黄延秋刚从生产队长家的门口出来没走多远,就眩晕倒地,失去知觉。午夜醒来时,却出现在兰州一家旅馆当中,两位自称是山东高登民、高延津的二十几岁的青年人,自称是黄延秋三次失踪事件的安排者。

在这一次,高登民、高延津用了九天的时间,不借助任何飞行器械,先后背负黄延秋从兰州飞往北京,从北京飞往天津,天津飞往哈尔滨,哈尔滨飞往长春,长春飞往沈阳,沈阳飞往福州,从福州飞往南京,南京飞往西安,又从西安飞回首站兰州。他们总是在白天休息,夜晚夜深人静之时才开始飞行。

最后在终点站兰州,他们又将黄延秋以未知的方式送回了河北肥乡县北高村的家里。

黄延秋的三次神秘失踪以及他说的被两个神秘人物,背着他以高于当时列车20-40倍速度飞往9个城市的事件,轰动全中国。这被认为是中国UFO三大悬案之首的神秘事件,北京UFO研究会有文字备案。

未破的悬案?一句话,海了去了。

首先,案件就分很多种。

抛去凶杀案,每天发生的盗窃案,抢劫案,诈骗案等等,就数不胜数,这其中没破的案子多了去了。

这点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吧,被偷了个手机,被骗了几千块钱,被人抢走钱,物品,然后立案…然后就没下文了。这不就是悬案?你看破了吗?

最后就是不了了之了,这种涉及金额不多或者情节不恶劣的,大多最后就草草了事了。

再来说说失踪案,这个,不好定义。何为失踪?

就是这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你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成了乞丐了,还是在某个小山村里了。每年全国的失踪人口高达百万,这些人中有小孩,有成年人,有老人,有的找了几十年了还没找到,这些不也是悬案?

再来说说凶杀案,这个在早些年代来说比较多,但是在现代能成为悬案的少之又少。

毕竟随着 科技 进步,刑侦手段也越来越强,现大多数的凶杀悬案都是早些年交通 科技 不发达的时候所发生的。好比你经常会在网上看见“x某在多年前杀害x某,逃逸10几年,终落入法网。”这类案件其实积压到现在也很多很多了,但是大多数人是没有那个心或者毅力去追查十几年的,最后都是自我放弃,然后不了了之了。那这些积压在资料库里的凶杀悬案又有多少呢?数不胜数。(上高中那会,有个女生被奸杀,还不是被一个人奸杀,然后尸体被抛进水库里,至今还没有破案,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连那女孩的家人都早早放弃追查了,更别说执法人员了)

说起凶杀案,让我想起来一件事,上高中那会,学校有个学生被多人群殴至死

然后学生家长直接抬棺材来要说法,还上新闻了,明明被打的多处器官破裂,内出血而死,结果校方死咬是从楼梯甩下来了,然后想和那些凶手家长一起用钱解决,但是学生家长非要那几个人绳之于法。

但是最后的结局就是不了了之。

这件事百度当年都还能搜到,现在不知道有没有了。

当年,那棺材就横在学校里,还因此放了我们好久的假。

现在再来总结下,你算下,积累到现在光国内的悬案就有多少了?上亿?还是上10亿?更别说整个世界了。只要你有心,别说一个国家,你就调查一个县,一个村,我告诉你,悬案都不少

从95,96年代的高发案件很多,案件得一个一个的破,现在公安高 科技 手段的发展,不管大小案件都会解决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个你应该去问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只有他们知道。一般平民百姓根本不知道。

悬案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哪些轰动一时至今未破的?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悬案,一直都没有查明真相,到最后的原因那就是不了了之,曾经有一个比较轰动性的案件,那就是上海女大学生刁爱青的碎尸案。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天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轰动,是因为犯罪者的手法异常的刁钻,将整个尸体进行人工切割,达到几千块的尸块,然后随手丢弃在各个角落当中,据说当时有一个老人在晨练的时候发现了一块肉。

他以为是肉摊的老板无意当中掉落,结果拿到家中清洗发现越来越不对劲,然后报警之后才发现是人体当中的某一个部位。然后警方开始大面积搜索证实,到最后也没有将所有的尸体还原,而尸体的头部至今也没有找到,后来经过DNA的检测查实到这就是在前几日报案失踪人口的女大学生刁爱青。刁爱青是一个性格内向很文静的小女孩,社会关系也比较简单.

农村出生的她不太与人交流,据说在当日失踪前,她和室友打了一声招呼就出去散步,在出去之前她将自己的行李被褥铺设整齐很明显,她是准备出去转一圈,然后就回到宿舍。结果这也是她和室友最后一次告别,有些人推断为情商有人推断为抢劫谋杀,但是最后这个案件没有找到任何的嫌疑人。

这个案件的凶手心理素质异常良好,面对一个尸体进行几千次的切割,而且大小均匀,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内心极度变态的施暴者。当时案件引起社会极大性的轰动,警方也是派出巨大的警力来调查,但是最终凶手没有留下蛛丝马迹,但我相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凶手早晚有一天会落入法网,就像白银奸杀案一样,事情过了20多年,但最后还是落入法网,得到应有的惩罚。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呢?

南京“1·19”碎尸案,又称南大碎尸案、刁爱青案。

案情简介:

1996年1月10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某宿舍女生违反使用电器的学校规定,导致担任宿舍长的刁爱青受到处罚。刁爱青因此心情不佳外出散心,此后再未回到宿舍。几天后同宿舍女生从《南京日报》中看到了认尸广告,广告中所描写的衣物特征和习爱青十分相似。几位同学与校方结伴去了认尸地点。

死者被发现的时间在1996年1月19日。一名扫雪的妇女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华侨路捡到一个装满肉片的提包,在家中清洗的时候发现了三根手指,遂报案。之后尸体另外的部分在水佐岗路和龙王山被发现,均被包在提包以及一条床单之中。尸体在煮熟之后,共被切成了2,000多片,刀工十分精细,且死者的衣物以及肠子均被码放整齐,可见凶手的残忍与强大的心理素质。

案发受害人情况:

刁爱青,女,生于1976年3月,遇害时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人教育脱产班专科一年级学生,在鼓楼校区学习和生活,遇害时不满20岁。她住在鼓楼校区南园四舍,该宿舍楼当时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据刁爱青生前的好友回忆,刁个子高约1.65米,身材适中,长相普通。短发,单眼皮,眼睛稍有些近视,看书写字时会戴上眼镜。嘴角右上方有颗痣,如菜籽般大小。说话时嗓音稍哑语速偏快。一个细节是,这个字迹娟秀的女孩,有时候会故意把自己的名字复杂化为“刁爱卿”。

案发后侦查

案发后,南京市警方高度重视,并成立专案组进驻南京大学,当时附近几乎所有居民都受到了盘查。参与侦破的警官表示:凶手十分残忍,我们发现的尸块达到2000多块,每块都切割得很小很整齐,从凶手碎尸的手法来看,应该是比较专业的,对解剖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亲眼看到过死者的手脚,肢解得很整齐。而且死者的头和内脏都被煮过。由于当年还没有DNA技术,法医只能通过尸块上的体毛特征、肌肉纤维等确认死者为女性。

中国十大悬案

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说被仇恨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称,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

中国历史十大悬案是什么

.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说被仇恨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称,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

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