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努尔哈赤七大恨(努尔哈赤七大恨是什么?)
努尔哈赤称自己有“七大恨”,这“七大恨”究竟是什么?
努尔哈赤的全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明清朝古装剧中经常能够听到。努尔哈赤是清太祖,清朝的开国皇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名正言顺,有了能够上台面的理由办起事情来才能够让别人信服。而努尔哈赤当初出兵反明的理由是“七大恨”。七大恨具体内容如下。
一恨:明朝无故杀父。努尔哈赤的祖上早在朱棣在任时就归附了明朝,并且也算是忠心耿耿,并没有要谋反的意思。但是在一次战乱中没有来由地就被杀害了。
二恨:明朝偏袒叶赫。在那个时候各部之间早已有协议,在边界上立碑,如果有人越界就要被处死。后来南关、哈达等九部联合攻打建州,明朝作为老大哥没有出来主持公道和劝架。最后建州赢了,明朝在这时出面责备建州擅自出兵。
三恨:明朝不遵守界碑协议。当初的界碑协议规定,明朝人如果私自越界可以杀之。后来在边境的很多明朝人私自越界去采摘人参等药材,努尔哈赤上奏无果之后将其杀之,但是被明朝责怪,还杀害了派去送礼的人。
四恨:明朝不公。努尔哈赤和叶赫不合,明朝不但不出面调节,还赞助叶赫,明朝的态度不就很明显了嘛。
五恨:失妻之痛。叶赫老女原本合努尔哈赤有婚约,但是就在二人成亲前不久,叶赫部把叶赫老女嫁给了蒙古部。明朝偏袒叶赫,便不出面处理。
六恨:土地被明朝所占。建州的庄稼马上就可以收获的时候,明朝侵占了建州的30里地,其中耕地无数,使得建州颗粒无收,而且建州的许多房屋还被烧毁。
七恨:明朝使者作恶。明朝派遣的使者在建州作威作福,使得建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七大恨便是努尔哈赤出征最有力的誓师,提高了士气。
努尔哈赤与明朝为敌时声称的“七大恨”是怎么回事?
七大恨:
恨一 :明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 :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恨四 :在建州与叶赫的部族争战中出兵帮助叶赫。
恨五:明支持叶赫将已许给努尔哈赤的女儿(叶赫老女)转嫁蒙古喀尔喀部,致使建州蒙羞。
恨六 :驱逐居住在边境,已开垦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毁坏其房屋田地。
恨七:明朝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背景:
15世纪初,明政府特地加封建州女真的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为建州卫司令官(都指挥使),作为藩属。不久,海西女真人南侵,建州女真受到压迫,沿着图们江逆江而上,向西南迁移。明政府就先后把他们分割为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最为强悍,屡次沿边劫掠。明朝边防军军官裴承祖到他的辖区寻找逃犯,王杲竟把裴承祖剖开肚子惨杀。明朝边防军把王杲擒获,但他的儿子阿台继续跟明政府对抗。
1583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再发动一次攻击,由建州卫所属的两位将领尼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落)、觉昌安(觉罗部落)分别担任向导,包围建州右卫所在的古勒城(辽宁抚顺古楼村)。觉昌安奉命到城中劝说投降一被阿台拘留囚禁。城陷落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首先冲进去抢救父亲,觉昌安却在大火中烧死,塔克世也在混乱中被明政府军误杀。(这是一件陷害谋杀疑案。)
塔克世28岁的儿子努尔哈赤,表示效忠于明朝。再加上他祖父、父亲同时为明朝牺牲,努尔哈赤遂被明政府正式任命为建州卫代理司令官(都督佥事)。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国,建都赫图阿拉。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所说的第一恨,就是明朝无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祖父。
这既是事实,但又不完全准确。一来,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确实是死于明兵之手,但是在战乱中被误杀,不是蓄意杀害。二来,明军是为了惩戒掠边“夷首”阿台,这才出边攻打的古勒城,并非“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父、祖。三来,事后大明也承认是误杀,不但送还了遗体,而且还给予了敕书三十道,使得努尔哈赤承袭祖职,为都指挥,后来又以其父祖有“殉国忠”,晋为都督佥事。
第二恨是说明朝违背誓言出边,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这个也有些强词夺理,难以成立。当时建州和明朝辽东守臣的立碑刻誓,仅仅是指双方不要越界,以免因采参伐木引起争端,并非规定明军不能逾越边境,不能出边。
要知道,努尔哈赤所管辖的建州地界,也是属于明朝的辖区,女真各卫都督、都指挥,都是明朝的臣子,其地皆为国土,明朝廷当然可以派兵进入女真地区,调解纠纷,惩治违法之人。再说了,明廷为何要出兵边外援助叶赫,努尔哈赤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第三恨是说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这事确实曲在明朝,有点欺人太甚,说是大恨不为过。
第四恨是说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是指公元1614年四月明朝使者入境一事,《武皇帝实录》和《满文老档》都有记载。说当时万历皇帝派守备肖伯芝钱来,“诈称大臣,乘八抬轿,作威势,强令拜旨,述书中古今兴废之故种种不善之言”。
这件事在后来的兵部复辽东巡抚郭光复奏疏时也有陈述,说:“今日筹辽,必以救北关为主。惟是奴酋反覆靡常,顷抚臣提兵出塞,遣羁酋佟修养性为间谍,遣备御肖伯芝为宣谕,谕之退地则退地,谕之罢兵则罢兵。”
看来,这所谓的“不善之言”,可能是肖伯芝在宣谕抚臣意旨时,责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垦哈达之地,不要攻打叶赫。
努尔哈赤将此事列为明朝对他欺凌侮辱的深仇大恨,理由似乎有些牵强了。
第五恨是说叶赫由于得道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公元1593年,叶赫布寨、纳林布禄贝勒等九部联军,被建州大败后,第五年,他们共同派人请求结亲,愿以布寨之女布扬古贝勒之妹许给努尔哈赤,以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之女许与代善,努尔哈赤遂备聘礼,又杀牛设宴,与他们歃血为盟。
但不久后,纳林布禄又违背誓约,将金台石之女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斋赛贝勒,将布扬古之妹另许他人。先是许给了哈达蒙格布禄,后又改许给了辉发拜音达礼贝勒,接着又许给了乌拉布占泰贝勒,最后改许给了蒙古喀尔喀部巴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岱台吉。
布扬古之妹,艳丽多姿,可惜的红颜薄命,因为政治的角逐,才十五岁就被许给了人家,中途又多次该聘,一直到三十三岁,都未婚娶,成为老女。最后才嫁与蒙古,可惜只一年就死了,着实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还是位异常漂亮的美女,最后却不能迎娶回家,这对努尔哈赤来说自然是一大恨事,可是这能怪明朝吗?当时明朝不但没援助叶赫,反而还因为叶赫数次入侵哈达而训斥他。所以说,这第五大恨,根据不足,也是难以成立的。
第六恨是明朝逼迫自己退出已垦种的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这和事实出入也很大。当时所谓的柴河等地,原来都是哈达王台、孟格布禄的辖区,努尔哈赤在灭了他们之后,就派人大量耕种这些地方。但是明朝不承认建州灭哈达的行动,认为这是谋逆的行为,而且因为这些地方邻近叶赫,威胁叶赫安全,也威胁明朝的安全,所以一直不允许建州人在此居住和收割。
当时大家都说的很明白,努尔哈赤也一再上奏表明立场,还立碑于石,保证不来耕种。可是说归说,做归做,不管是当初的是誓言,还是立过的碑石,都不好使,努尔哈赤依旧每年派人侵垦收获。
所以说这第六恨,又是强词夺理,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第七恨是说明朝责令建州退还哈达,恢复其国,褊袒叶赫。
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了,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恨。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所谓的这“七大恨”,也就只有第三恨,明朝是全无道理的,是成立的。第一恨,明朝是应该负责,可是是误杀,而且明朝也承认其过了,还给了抚恤和封赏。至于另外的五恨,理由都不充足,很难成立。
所以说,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远远大于感情性,意图就在于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努尔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大恨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什么?
原文: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译文: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我的祖父,没有侵占明朝一寸土地,明朝无端在边陲挑衅杀害我的祖父,这是第一恨:
明朝虽然挑衅,我虽然与明朝修好关系,立了碑发了誓,凡是满人、汉人,都不互相跨越边境,如果敢跨越的人,看到马上杀了,看见就抓住,明朝又破坏誓言,带兵跨越边界,帮助叶赫氏,这是第二恨:
明朝人在清河的南边,江岸的北边,每年在疆场里偷窃,肆虐抢夺,我遵守誓言诛杀,明朝背叛盟约,责怪我擅自杀人,拘禁我的广宁时臣纲古里方吉,威胁要拿十人,在边境上杀之,这是第三恨。
明朝人跨越边境发兵帮助叶赫,捉拿我已经下聘的女子,送到蒙古,这是第四恨。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世世代代守护,疆土上的百姓,耕田取得稻谷,明朝不同意留下,派遣士兵驱逐,这是第五恨;
边境外的叶赫,因为得罪了天而获罪,明朝偏偏信叶赫的话,特意派遣使者留下书信诋毁我,肆意凌辱我,这是第六恨;
昔日哈达帮助叶赫两次来侵犯我,我自然报复叶赫,上天既然授予我哈达的人,明朝又来阻挡,威胁我回国,我认为哈达之人,数次被叶赫侵略,列国之间相互征伐,归顺天的心意的胜利而存活,违逆天意的失败而死亡,怎么能使死在战争的人活的更好,得到哈达的人还要回去?上天大国的君王,是天下的主人,为何单单构怨我国?现在帮助上天谴责叶赫,违抗天意,是非倒置,妄下判决,这是第七恨。
扩展资料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
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
其子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建州三卫遭到明军残酷征剿。董山的长子脱罗及其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多次进京朝拜明帝,贡献方物。
董山的第三子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锡宝齐之子福满,后被清朝追尊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气,生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喜塔腊氏在努尔哈赤十岁时去世,继母那拉氏为王台族女,对其很刻薄。努尔哈赤十九岁时不得不分家生活,仅获得少量家产。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等人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他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收养一说,是被炮制出来的野史,原本属特殊时局背景下的产物。
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明朝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于万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诛杀。王杲的儿子阿台章京得以逃脱,回到古勒寨(今新宾上夹河镇古楼村)。阿台之妻是觉昌安的孙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努尔哈赤
百度百科——七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