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桃花源记恐怖真相(毛骗桃花源记恐怖真相)

bj0012023-10-24奇闻异事0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到底是不是个恐怖故事?

《桃花源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章,作者是南北朝时代的大文豪陶渊明。

对于这篇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历史上一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但是最近有人解读《桃花源记》是一个恐怖故事,信誓旦旦,煞有介事。

事实真相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士族出身,他的祖先是东晋开国名臣陶侃(有争议)。陶渊明性格孤傲,才华出众,他有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后世人赞赏有气节有原则的著名典故。

陶渊明是建功立业的追求,但是他的天性却更倾向于对于自然的眷恋,这种矛盾伴随了他一生,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是在他的晚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刘裕取得了东晋的实际控制权,不久之后便自立称帝,灭掉了东晋。

士族出身的陶渊明对于此事心中不满,他认为刘裕是乱臣贼子,而后来刘宋政权对于士族集团的打击更是令陶渊明心中恐惧而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需要注意的是,《桃花源记》并非独立的作品,它其实是《桃花源诗》的序。

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其实比《桃花源记》对于“世外桃源”桃花源的描述更加生动也更加具体。

但是因为《桃花源记》特殊的题材和更加传奇的故事,所以它的名气反而大于正文《桃花源诗》。

现在有人解读《桃花源记》,将其解读成恐怖故事,其实是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来历,以及它背后的时代背景。

或者是为了博取眼球,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的把戏而已。

陶渊明作《桃花源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表达对于刘宋政权的不满,对于现实政治的失望。

他在文章和诗词中体现出一种接近道家老庄思想的追求,表面是追求自然美,其实是逃避现实,希望寻找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

在《桃花源诗》的最后,陶渊明如是说:“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意思是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可见陶渊明在寄情山水,表面云淡风轻之下,隐藏着怎样一颗孤独落寞的心。

为何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人感到恐怖?

《桃花源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文。

老师说,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

《桃花源记》中,首先交待发现桃花源的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以至于忘记远近?

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那又为什么,他会在这一天忽然看见了一片陌生的桃林?

渔夫到达源头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洞口极为紧窄,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

他自己都觉得里面很阴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这个洞里有隐约的光?

这一串算是第一个疑点,即渔夫视角的不合理性。

我们再往后看,他钻进去之后见到了村民。

村民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

那为什么,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

而且他们是秦朝时钻进洞里来的,那他们说话为什么还可以跟当朝人无障碍交流呢?

电影《楚汉传奇》剧照

那我们不妨大胆的设想,他们的衣着语言,是随来人变化的!

另外原文中的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

而竹子与桑树最茂盛的时期,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桃花开的最盛是三月,外界与村子有明显的时差。

这是第二个疑点,内部环境的不合理性。

更有诡异的地方,这个渔夫出去后没有信守承诺保守秘密,而是接着向太守报告桃花源一事。他们就去找桃花源。

按理说他一路记号,应该万无一失。

可这帮人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

这种迷路的现象还有一个名字,叫鬼打墙。

这是第三个疑点,客观世界的不合理。

最恐怖的是,最后的刘子冀高高兴兴去找桃花源,可回来之后立马大病而死。

很显然,他应该是发现了什么。那么是谁要灭口呢?

毫无疑问是村子里的人。

他们是秦朝时死于战乱的人。而且敌军屠杀了整个村子。

假设这一切设想全都成立,一村子都是鬼。

那么村人用来招待渔夫的食物是什么?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先生,又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细思极恐的真相,《桃花源记》究竟是不是一个恐怖故事?

可以说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为什么桃花源这个地方会有这么多的人?而且他们这么多年都没有出去过,那他们为什么不能够出去?就有可能是有一批人把他们关在这里,把他们当成动物一样圈养。

桃花源并非人间仙境,哪些细节揭露出恐怖真相?

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总是无比向往,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战争纷繁的时代,被战争所累,人们的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没有战争,和平美好的地方来生活。

普通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想象可能并不具体,但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却具体地将这个“世外桃源”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既具体又非常真实。这位文学家就是陶渊明,他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经典的背诵课文,文章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在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里,无论是景色,还是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都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气息,那里没有战争,也不存在困扰,整个世界一片祥和。但是《桃花源记》里面很多场景的描述却经不起推敲,让人细思极恐!

中学课本中的《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如果按照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当然会觉得这是陶渊明虚拟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

那么既然是虚拟,陶渊明肯定有他的依据,因为虚拟也并不是凭空捏造,他可能是有过一些感触或者接触过一些东西才让他有了灵感。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课文中的很多细节拿出来分析,会发现文章中确实有很多小细节值得研究,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却确有深意。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桃花源记》,你会发现陶渊明讲述的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另外一个世界——死人的世界。

第一:文章开篇描绘的桃花。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用优美的词句着重描述了小溪两边的桃树和桃花。

尤其是“落英缤纷”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影视剧中的场景,只觉得风景美如画,这种场景应该是“仙境”的标准配置。不过,令人注意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景色中,除了桃树就没有其他别的树种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树具有辟邪作用,人们经常将桃树枝上缠绕红绳来驱除鬼怪。如果用桃树来作为“阴间”与“阳间”的分界线也是最合适不过了,而陶渊明就是通过这片桃林才通入了所谓的“世外桃源”。

除此之外,“落英缤纷”的时节应该在清明节前后,桃花花瓣纷飞,场景虽然梦幻,但是参照清明节来看,这种浪漫的场景却像极了人们在烧纸钱纪念前人。

如果陶渊明描述的是死人的世界这个观点成立的话,这样的猜想也合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联想到是那位渔人在捕鱼途中遭遇不幸而亡,但是渔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去世,而是继续向前划船,而他进入的桃林正是“阴间”。而那里的人们也并不是“活”人,而是和他一样失去生命后生活在这里的“鬼魂”。

第二:文章中提到村庄里的房屋整齐排列,交通也很发达,每家每户都可以被小路连接起来,而且在渔人进入之后,大家还拿出了丰盛的餐食来款待他。

联想清明时发生的场景,这些食品很可能是活着的人为去世之人准备的祭品。另外整齐的房屋也会让人想到排列整齐的坟墓,那些“阡陌交通”就是坟墓与坟墓之间的小路。

第三:村子里人们穿的衣服。

文章中写着村里的人们穿着和外面人一样的衣服,而那些人却是从秦朝战乱的时候逃到了这里,并且一直没有出去,按道理来说他们应该穿着秦朝时期的衣服,又怎么会穿着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呢?

另外当渔人和村里的人交谈的时候,他们还说他们并不知道有个汉朝,晋朝更是一点没有听说过。既然如此,村里人衣服的来源更是可疑,没道理秦朝的人能够制作出和晋朝的人一样的衣服,毕竟两个朝代的人的衣服样式和材质有极大的差别。

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只可能是村里人穿的衣服是他们的后代烧给他们的,这些衣服同样是祭品。在文章的最后,渔人试图做记号,想要在之后重新来这里,但是他再也没有找到过。这个村子就如此诡异地消失了,而能够这样无声无息消失的只可能是“鬼神”。实际上,无论《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人还是鬼,这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平与发展才是最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