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格式塔崩溃实验(格式塔崩溃实验有人成功吗)
格式塔崩溃实验是什么?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扩展资料:
格式塔崩溃实验是正统的心理学家,无论是格式塔派系还是其他领域的心理学家,都没有承认的实验,这包括对该实验方法科学性的质疑以及对其实验结果的质疑。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例如,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对一朵花的感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式塔心理学
格斯塔崩溃实验之谜 日本人亲测都失踪了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格斯塔崩溃实验,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实验,你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问十遍“你是谁”,连续30天不间断,然后你就会开始慢慢的精神涣散,直至崩溃,日本曾经就有人做过这个实验,下面本站我就为大家来具体介绍一下吧!
日本格式塔崩溃实验
日本曾经做过一次格式塔崩溃实验,并且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反响。一位叫做达仔的日本人愿意做这个实验,于是他被带到了一个封闭的房间里面,每天晚上都对着镜子问“你是谁”。
刚开始的时候达仔还非常轻松的每天晚上对着镜子说十遍“你是谁”,到了第五条达仔就觉得有点无聊了,并且还感觉到了一点累。
到了十八天的时候问达仔的状况怎么样,他只埋头吃泡面,并不回答,也不怎么说话。到了第25天的时候达仔的状态就很不对劲了,到了28天甚至变得诡异恐怖起来了,实验的最后一天达仔竟然直接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详情
路人格斯塔崩溃实验
我学心理学的,之前听说过这个东西,尝试了一下,坚持9天不敢继续了,我每次做完都会花一段时间进行自我催眠,说镜子里的就是我自己,不过似乎没啥效果,第九天实验过后,我感觉镜子里的我看着我的眼神有点异样,他说话时我不记得我也说了,就好像他在问我一样,我没心情继续了就结束了这个实验。
格式塔崩溃实验是真的吗
对于网上所说的那些日本所做的“格式塔崩溃实验” 是正统的心理学家,无论是格式塔派系还是其他领域的心理学家,都没有承认的实验,这包括对该实验方法科学性的质疑以及对其实验结果的质疑。做这个实验的人宣称:“每天在寂静之时,对着一面半人尺寸的镜子(比如洗漱间里的衣冠镜),问‘你是谁’十遍,坚持30天,便会出现注意力涣散、混乱等症状,甚至还会陷入疯狂状态。”
虽然这可能是个人观点,不过日本的文化中充斥着太多和现实存在距离的东西。从漫画到恐怖片,这些人为产物在日本的社会和文化里屡见不鲜。这些东西和科学有关联么?肯定是有一些的,但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距离。
请注意,真正的心理学实验是科学实验,而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有严谨的探究方式和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比较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等等,而这个所谓的“崩溃实验”显然缺乏这些基本的科学要素。
扩展阅读: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theorie,英语:Gestalt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正来源于此)。由马科斯·韦特墨(1880-1943)、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态的整体”。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崩溃实验真的吗 格式塔学派介绍
1、格式塔崩溃实验是假的。虽然这可能是个人观点,不过日本的文化中充斥着太多和现实存在距离的东西。从漫画到恐怖片,这些人为产物在日本的社会和文化里屡见不鲜。这些东西和科学有关联么?肯定是有一些的,但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距离。 请注意,真正的心理学实验是科学实验,而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有严谨的探究方式和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比较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等等,而这个所谓的“崩溃实验”显然缺乏这些基本的科学要素。
2、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theorie,英语:Gestalt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正来源于此)。由马科斯·韦特墨(1880-1943)、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态的整体”。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格式塔崩溃实验是什么样的?
实验研究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1913年至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由于他做的实验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兹仅举两项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说明。
(1)“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
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2)“叠箱问题”实验 叠箱问题实验先是“单箱问题”实验。香蕉挂在笼子的顶棚上。笼内有一只木箱可以利用。要想够到香蕉,须将木箱搬到香蕉下面,然后爬上木箱,跳一下才能够到香蕉。这个问题对于大猩猩来说是一个难题。但是,苏丹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就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6只大猩猩也在人把箱子置于香蕉之下,或者观看到其他猩猩使用木箱之后解决了问题。叠箱问题就更加困难了。香蕉挂在高处,大猩猩必须爬上叠起的三只木箱的上面才能够到香蕉。
大猩猩解决这个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起初站在一只木箱上够,却够不到。大猩猩跳下木箱,对周围的木箱和高处的香蕉进行了“良久”的观察,突然,大猩猩终于表现出一种突然的理解,迅速地将三只木箱叠在一起,爬到箱顶,取下香蕉。
扩展资料
产生的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
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还有其哲学思想渊源,我们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场可以用磁力现象加以解释:把铁屑撒到一张纸的上面,当纸下放有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随着磁铁向同一方向移动。
并排列成特殊的形状。铁屑很明显地受到了磁铁周围磁力场的影响,这个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对场论有过重大贡献,他强调事件的自然属性及对量的测定背后特殊过程的探讨,他反对经验论和对量的测定的过分倚重。
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止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里专门向普朗克致谢。苛勒在此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脑是具有场的特殊的物理系统。他试图说明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而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棱费尔这两个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叶的“形质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有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由这个学派作一倡导”。
- 上一篇:塞雷洪泰坦蟒(塞雷洪泰坦蟒的天敌)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