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伊丽莎白肖特(伊丽莎白肖特惨案)
黑色大丽花的凶手是谁?怎么会是悬案,为什么会被杀?
好莱坞的传统就是阴暗的题材较难搬上大银幕,把真实罪案与都市传奇完美编织揉合的《黑色大丽花》与传统谋杀案的不同点在于案子影响到周遭所有人。因此影片在定位上不只探索谁是凶手,也描述了该案当年对洛城警局的影响,对警探周遭女子的影响。导演布莱恩·帕尔玛相当了解黑色电影的本质,非常擅长此类题材,帕尔玛坦言,他不只打算叙述大丽花的故事,也想探索书中虚构人物的世界,这些人物都受到这桩谋杀案的影响。帕尔玛向来喜欢有转折而又峰回路转的情节,因此他特别欣赏“小说中的每个人都说谎。有时你以为某人正在表露心声,却与他自己先前的话南辕北辙。每个角色都有所妥协……最终不可自拔。”
所有改编剧本都会删掉原著某些情节,在揭露大丽花犯罪现场时,帕尔玛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发现弃尸同时的另一个现场(枪战现场),这种处理方法恰巧与小说内的铺陈方式完全相反。帕尔玛认为大案子藏身在小案子之后,才更具讽刺性。尽管导演与编剧都认为有必要将原著的文字与复杂的次要情节搬上银幕,但他们也知道电影的影像世界需要小说家所没有的技巧。例如原著指出杀害伊丽莎白的凶手之所以在她脸上刻出可怕的笑容,灵感来自于雨果《笑面人》中的角色关伯兰。关伯兰之所以被毁容,是因为国王为了报复其父叛国。这个角色也是《蝙蝠侠》中小丑的灵感来源。布莱恩指出,在原著中,凶手对“笑面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大丽花脸上干出同样暴行,因此他便询问工作人员,“该如何表现?有相关电影吗?结果当然是有。”帕尔玛便让片中的里兰、德怀特与凯观赏德国导演保罗·列尼于1928年推出的《笑面人》,如此一来便能解决问题。(恰巧该部老片也由环球公司制作,而且还是该公司最早期的有声片之一。)
伊丽莎白·肖特在遇害的近60年后终于登上了大银幕,她生前梦想成为触动人心的女演员,如今她的确烙印在众人心中,其过程却如此骇人。伊丽莎白很年轻便香消玉殒,然而她的故事却将继续流传,一个如此美丽的海报女郎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凶手是谁,原因又是什么?“黑色大丽花”已经流传几十年,而且将成为永远无解的谜。
★洛城四部曲之首
影片取材于真实罪案,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被害人伊丽莎白·肖特出生于1924年7月29日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女演员都梦想在好莱坞闯出名号,肖特也不例外,她19岁便只身闯荡洛杉矶。但伊丽莎白 的圆梦之路并不顺遂, 她经常出没于名流社交场所, 尝试以肉体换取金钱或者演出机会, 据称伊丽莎白于1947年1月9日还曾在Grand Ave 的 Biltmore酒店与男性友人碰面,那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公共场合。伊丽莎白因为一头黑发,喜著黑衣,头上常别着美丽鲜花,加上当时金发女星薇罗妮卡·蕾克主演的《蓝色大丽花》(The Blue Dahlia,又译:血溅璇宫)刚刚上映,因此黑色大丽花便成了她生前、死后的昵称。
年轻女演员的骇人听闻谋杀案,在1947年震荡了好莱坞与美国上下,娱乐业重镇的洛杉矶不乏黑道大哥、下流的电影公司主管、贪污警察等,人人都想占年轻女子的便宜……也都想从她的惨死故事捞一杯羹。案发数月,无论大报小报,都以伊丽莎白的故事当头条,从《谁杀了伊丽莎白·肖特?》到《黑包包、黑鞋子:性感大丽花引领风骚》等标题都有,伊丽莎白死后成为了好莱坞传奇。所有投入调查的人都一头栽入,不是致力于糟蹋大丽花的名声,就是试图挽救她的名誉。伊丽莎白遇害后传出了各种留言、指控、自白,但是凶手始终没有落网,这也成了洛杉矶重案组的悬案。在伊丽莎白遇害40年后,犯罪小说家詹姆斯·艾洛伊写就《黑色大丽花》一书,这本犯罪推理小说问世后旋即成为畅销作品,其后,詹姆斯又陆续推出了《The Big Nowhere》、《洛城机密》(L. A. Confidential)、《White Jazz》三部风格作品,从而完成了所谓“洛城四部曲”的创作。
体现黑色电影精神
《黑色大丽花》的演员是必须可以体现现代黑色电影精神的演员,既有能力诠释上世纪40、50年代的惊悚片,又不会成为模仿当年人物的小丑,导演布莱恩·帕尔玛认为,“优秀的演员可以创造出让人完全惊艳的气氛。”导演与制片在解决资金问题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选出演技精湛的好莱坞新生代,否则无法成功诠释詹姆斯·艾洛伊的原著精髓,更无法表达黑色电影的真正灵魂,最终精挑细选的5位年轻主演依次到位,其中,乔什·哈奈特饰演的警探德怀特一头栽入凶案后,他的世界便完全脱离他的掌控,“尽管这个世界如此腐败,德怀特却相当正派,如同亨利·鲍嘉饰演的黑色电影,德怀特在影片中也有其道德权威。”哈奈特面临的不只是符合当年风格的对话,还得连续7个月,每天练习4小时的拳击才能匹配主人公之前轻量级拳击手的身份;错综三角恋的另一名主角就是凭借《恶男日记》走红的艾伦·埃克哈特,帕尔玛认为他是“年轻的柯克·道格拉斯”,与循规蹈矩的德怀特南辕北辙,艾伦可以表现出里兰的疯狂特质,扮演火爆热血警探。
选完雄纠纠的角色后,帕尔玛还得寻找三个女演员,这三个角色风情万种,却绝对不是等待救援的无知少女,她们个个都很神秘,永远让人看不透。凯·蕾克是里兰收留的受伤女性,也是德怀特暗恋的对象。帕尔玛认为必须找个眼神世故的女演员,她必须活脱像是从过去走出来的人,令人联想到旧时往昔,他多年前便认识当时才演《马语者》的斯嘉丽·约翰逊,斯嘉丽的表现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就决定日后一定找她合作;加拿大演员米娅·科什纳(女同性恋剧集《The L Word》中的珍妮)很早就试镜争取言行不一的玛德琳一角。帕尔玛欣赏其精湛演技,便与编剧增加了大丽花的戏份,邀请米娅出演这个小演员;至于误入歧途而又妖媚的玛德琳一角,导演认为此人不仅要有蛇蝎美人的魅力,而且还要长得像米娅·科什纳,原著中明白指出,大丽花的遇害纯粹是因为她长得像另外一个人。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万克在演完《百万美元宝贝》之后,便签约出演这个毫无道德感的女子,认为该角非常复杂,演员必须能诠释出“随时准备带男人进房的可怜富家女”的形象,帕尔玛认为,“希拉里是典型的蜘蛛女,她可以演出非常脆弱,却又能马上展露邪恶一面的女子。”
重塑昔日洛杉矶
詹姆斯·艾洛伊笔下形容洛杉矶的阴暗面是“罪恶、性欲、超级病态。”为了塑造片中1947年的洛杉矶,摄制组远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取景,“观众还可以看到比弗利山,只不过那里远在索非亚。”2005年6月,摄制组返回洛杉矶,捕捉当地才有的画面,最后到春街(Spring Street)的市政厅取景;为了符合当年的服装风格,服装设计师特别从伦敦运衣服到保加利亚,尤其是三位女主角“光芒四射”的服装。曾经担任过卡尔文·克莱恩内衣模特的希拉里·斯万克十分欣赏片中的服装造型,觉得穿上戏服的自己旋即“光彩夺目,就像朱迪·嘉兰或丽塔·海华斯”。就连帕尔玛都表示,三位女主角都穿得光鲜靓丽,而且极尽性感之能事,“她们穿得(拍得)很美,看到她们很难招架得住。”服装师还为“大丽花”准备了丝质花朵、黑色绸缎洋装、残破的丝袜。斯嘉丽·约翰逊发觉凯·蕾克也有许多漂亮服装,对于她的短袖成套毛衣、珍珠、古董发夹,斯嘉丽笑言“穿成这样怎么可能觉得自己不性感?”男演员的服装则是宽领带、双排扣西装、以及浅顶软呢帽。尽管两位男主人公是薪水不高的警探,但艾伦·埃克哈特与乔什·哈奈特却穿出了当年时尚的极致。
此外,导演也很注重配乐的氛围烘托,因此请来作曲家兼爵士小号手马克·伊夏,小号悲情的声音极大地呼应了影片的蓝调风格。此外,40年代的夜总会当然少不了长腿歌舞女郎,帕尔玛在《双面惊悚》(Femme Fatale)中合作过的舞蹈家米亚·弗莱这次特别请来法国、保加利亚、英国的舞者,重现当年的夜总会风采。(TOM电影)
伊丽莎白·安·肖特的介绍
伊丽莎白·安·肖特(昵称“贝蒂”或“贝丝”),1924年7月2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海德公园市,演员。父亲克莱奥·肖特,母亲是菲比·肖特,伊丽莎白·安·肖特在肖特夫妇的五个女儿中排行第三,其父在她很小的时候借伪装自杀离家出走加利福尼亚,多年后打电话给其母亲复合,被其母拒绝。
伊丽莎白.肖特是谁?
威廉·亨利·哈里森和安娜·塔锡尔·西姆斯的第一个孩子 姓名:伊丽莎白·巴塞特·哈里森·肖特 生于:1796年9月29日 出生地:俄亥俄州华盛顿堡 卒于:1846年9月26日 死亡年龄:50岁 死因:不明 教育:不明 职业:主妇 配偶:约翰·克利夫斯·肖特 子女人数:不明
伊丽莎白在父亲任俄亥俄州华盛顿堡司令后不久出生,在父亲去世五年之后死去。
她18岁嫁给了表兄约翰·肖特,住在父亲送给他们的农场里。贝特西比她最小的妹妹安娜晚死一年。哈里森的三个女儿都年轻早逝。
伊莉莎白·肖特被杀真实案件描述
1947年1月15日上午十点,一个年轻的女子领着孩子走过位于洛杉矶西南的雷麦特公园附近的一片草地时,看到了极为恐怖的一幕,一个年轻女子的裸尸被摆放在那里,从腰部被斩为两半,嘴角用刀划成了咧嘴怪笑的模样,黑色的头发呈放射状向四周散开(这是记者后来为她赋予“黑色大丽花”这样一个称号的原因
)。后来的验尸证明,她曾遭受残酷的虐待,身上的血也被放干,在被弃尸并摆出上述pose之前,还被清洗过。
这个名叫伊丽莎白·肖特(ElizabethShort)的被害者,身世不同寻常,她从小被家人抛弃,在军方商店、酒吧之类的地方打过各种短工后,在22岁那年,她来到好莱坞,想要进入电影界,并为自己编造了履历,例如曾与在二战中捐躯的飞行员MatthewGordon结过婚,还有过一个夭折的孩子等。因为相貌并不出众,她通往大银幕之路异常坎坷,但她性格豪放,迅速成了社交界名人,并被当作“性感女神”。1947年1月9日,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这位女神,那时她正走下一辆汽车,一周后,她成了报纸和杂志的轰动话题,并赢得了比身前更显著的声名。
而“谁杀了伊丽莎白·肖特”从此不仅成了洛杉矶警署需要解决的悬案,更成为作家和神秘事物爱好者的心头至宝,在被拍成电视电影《谁是黑色大丽花?》及电视剧集、被改编成游戏、被玛丽莲·曼森当作水彩画题材后,詹姆斯·艾尔洛伊(《洛城机密》和《深蓝》的小说和剧本作者)根据这个事件写下的小说《黑色大丽花》,又被布赖恩·德·帕尔玛拍成电影,并于去年8月30日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影片首映。
但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没能解决、也没打算解决“谁杀了伊丽莎白·肖特?”这个悬案,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案件发生前后,这个罪恶都市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谨小慎微的警局探员,以及因案件而牵连进来的蛇蝎美人、黑道人物、好莱坞掌权者等等,并在最后得到这样的印象:黑暗诡异的城市谋杀了这个女子,以及其他人。
“谁杀了某某某”是大部分侦探、推理、神秘小说最核心的情节推动因素,不过,在古典时代,文艺作品里的谋杀,通常是一对一的事情,人可以相对独立地存活,也可以相对独立地被谋杀,而现代社会里,人被更牢固地嵌进社会的肌体里,独立性渐渐丧失,于是,现代小说中的谋杀,越来越成为一项牵涉众多、背景复杂的事,一个人被谋杀,有没有凶手,谁是凶手,已经不重要,最经常的做法,是把责任归咎于社会,“社会”对一个人起了歹意,就会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把一个人送上死路,即便有凶手,也等于是被这个万恶的社会所雇佣。
在谋杀出现时,是把一个人当作凶手,还是把整个世界当作凶手,是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在意识上的分野。伊丽莎白·肖特不幸生在了这个新时代,因此永远伸冤无门。
望楼主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