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恐龙之谜(恐龙之谜的主要内容)

bj0012023-10-17奇闻异事0

恐龙有什么未解之谜

恐龙灭绝

恐龙灭绝之谜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现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一定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的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恐龙灭绝之谜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如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一种假说认为,恐龙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有论点称,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并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由于恐龙庞大的躯体,想维持这样的体温,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温血动物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另一种假说认为,恐龙灭绝于小行星的撞击。科研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地球因此停转0.2毫秒,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但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也许正是其中之一。

在睡眠时被永远固定的恐龙——寐龙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恐龙卵化石,可见其中清晰的未孵化胚胎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我们都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注:本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素材,有修改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张霄

审稿人:江建敏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白垩纪早期的生态,生物多样性,恐龙之谜

热河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均位于中国东北部。类似年龄的矿床分布在中国北部、东亚,及中亚的某些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蒙古、西伯利亚、日本和韩国,其中许多矿床的化石都类似于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周等,2003)。然而,在这些化石遗址中,辽宁省作为世界上最完好的化石遗址之一而声名显赫。热河群处于包括玄武岩、灰岩、黑页岩、泥岩和砂岩的湖相沉积夹层中,从附近的盾状火山杂岩可以判断,古环境中此地火山频发。

火山活动在义县组沉积时达到高峰,并在九佛堂组沉积时逐渐减少。湖泥和火山灰的大量沉积不仅形成了一个宝库,其中有保存非常完好的带羽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而且还产生了包括其他古生物的化石组合,那些古生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海龟、离龙类、有鳞类、翼龙类、鸟臀目恐龙、哺乳动物,以及昆虫和植物遗骸。这些化石是白垩纪时期世界上最大、最多样化的陆地脊椎动物资料库之一,为进化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古生物标本。

热河生物群中最迷人的部分是其中大量的兽脚亚目恐龙和早期鸟类,它们的骨骼完整无瑕,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致羽毛,罕见地让我们窥见了兽脚亚目恐龙的奇特进化之路,以及其中一个分支是如何进化成如今仍在窗外愉快地鸣叫着的生物(即鸟类)。正是这些发现,填补了达尔文梦寐以求想要探寻的进化中的缺失环节,使古生物学界和公众兴奋不已。

热河生物群嵌入在精细的、未被破坏的湖泊沉积物中,因此一些异常精细的生物体结构,如树叶和昆虫翅膀的纹理、皮肤图案,以及羽毛的颜色和细丝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些化石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记录器,它捕捉到白垩纪早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当时中国所在的大陆与其他大陆是隔绝开来的。在这片湖滨森林环境中,小型带羽毛恐龙及其后代——早期鸟类——在惊人的多样性环境中共同生活、相互作用,并在大规模死亡事件中集体死亡,就好像它们的进化和生活被时间冻结,(常,2008)。这些精细又层层叠起来的湖泊沉积物记录了宁静的热河环境,此环境被火山爆发、周期性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和灾难性的洪水所破坏,也可能正是这些事件保存了热河生物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带羽毛恐龙和鸟类。

几十年来,当地农民从辽宁遗址中挖出了鱼类和昆虫化石,卖给收藏家,但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第一只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引发了中国古生物学家在当地的系统挖掘。热河化石封闭在浅湖底部沉积的灰色火山灰中。

这些化石遗骸来自几次灾难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在1600m厚的沉积层中层层保存下来。古生物学家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理解这些地下宝物在进化史上的影响。

恐龙的十大未解之谜:第一只恐龙是怎么来的?

恐龙如何交配:所有的恐龙都是从恐龙蛋中孵化的,但是恐龙如何交配产生下一代我们并不清楚。恐龙的交配证据无法成为化石,而且古生物家尚未发现任何恐龙拥抱产生的化石痕迹。甚至恐龙的基本性解剖学还存在未解之谜。

大型恐龙出租仿真恐龙租赁

第一只恐龙: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任何血统最早的物种都是很吃香的生物。但问题在于化石记录只能体现它们的部分生命史,而不是全部,因此发现恐龙的起源除了需要科学,同样需要运气。目前的发现表明,最早的恐龙来自于大约2.45亿年以前,最佳候选者就是一种被称作尼亚萨龙的瘦小动物。

恐龙是热血还是冷血动物:在20世纪70年代的“恐龙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恐龙是热血还是冷血动物。40多年后的今天,恐龙的生理学仍然是一个谜。最新的假设称恐龙是中温动物,它们依靠肌肉的活动维持体温,但是它们的体温是波动的。毫无疑问的是,专家们将继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和讨论。

最大的恐龙:在恐龙的所有最高级词语中,最大恐龙的称号被视作最有价值的。但是多次进化和化石记录的变化让我们无法清晰辨认真正的赢家。那些最大的生物,比如说超龙、梁龙和阿根廷龙等恐龙的体长都在100到110英尺左右。这种巨大的误差主要在于我们只能够从它们的部分骨骼了解它们。我们需要更复杂的化石才能够最终确定它们的体型。

时髦装饰的作用:我们喜爱的恐龙物种中有许多都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角、突刺、顶冠以及其它各种奇特的结构。恐龙为何进化成这样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

恐龙群居吗:尽管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出现了恐龙群体捕猎的场景,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食肉恐龙是否合作捕食。虽然罕见的化石足迹表明一些食肉性恐龙或许曾一起行走,但是这些化石足迹并未告诉我们为何它们并肩行走。

哪种恐龙在夜晚游荡:描述中生代世界的最常见比喻之一就是小型哺乳动物勉强存活在爬行动物时代,因为它们都是在恐龙睡眠的夜晚出来活动。问题在于我们难以了解恐龙什么时间醒来。

恐龙如何学会飞行:恐龙的鸟类分支如何获得这种特殊的能力?古生物学家通常认为恐龙以几种方式获得飞行的能力。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地面起飞”理论,也就是说恐龙从地面上拍打翅膀起飞。对于有羽恐龙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正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但是仍然需要从化石记录中梳理出细节。

哪些恐龙物种是毛绒绒的:研究表明许多恐龙血统都在它们的成员中有着毛绒绒的个体。但是艺术家应当将哪些恐龙画作毛绒绒的样子尚不清楚。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羽毛是否是所有恐龙共同祖先的一种古老特征

为何如此多的恐龙灭绝:目前仍然存活着鸟翼类恐龙(也就是鸟类),但是它们所有的亲属都在6600万年前的地址灾难中灭绝,古生物学家仍然不清楚原因。他们无法解答小行星撞击、全球生态转变和密集的火山活动这些如何共同造成所有非鸟翼类恐龙的大灭绝事件发生。

关于恐龙的奥秘有哪些?

一、恐龙的种类:

现在,人们发现的恐龙已经高于200多钟,可以分为两类:食肉类与食素类。食肉类中我们最熟悉的要数霸王龙了,因为它可以说是恐龙中最凶猛的一种恐龙了,所以得了“霸王龙”这个名字。食素类的恐龙非常多,这里不介绍了。

二、恐龙的习性:

恐龙喜欢群居生活,以一群为一个单位,而且它们都非常有“礼貌”。小的恐在吃东西时,如果来一只大恐龙,小的一定会让大的,不光这样,老的也会让年青的。

三、恐龙的灭绝之谜:

恐龙的灭绝到现在还是个谜。不过现在人们对恐龙灭绝有两种猜测:一种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烟雾笼罩着地球,恐龙身上照相馆不到阳,就全部灭绝了。还有一种是在那时曾下过了一场酸雨,恐龙和蛋受到了腐蚀,因此灭绝了。究竟那种说法对,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四、恐龙怎样成为化石:

恐龙死后,肉腐烂了,被土埋在地里,后来,土变硬了,恐龙骨架变成了化石。 世界各地出土的恐龙化石特点迥异,但一般仅属于侏罗纪某一时期、某一种类,或个体残损不全,或零星发现,规模较小.而禄丰恐龙化石具有以下特点:科研价值高,科考科普旅游性强

恐龙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它涉及地球演变学、生物进化学、动物学、地理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禄丰发现的恐龙生存距今1.35亿年~1.8亿年,纵跨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代,其中侏罗纪时代化石最为完整,涵盖了早、中、晚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生存演化轨迹.草食性,肉食性,侏罗纪早、中、晚期的恐龙同处一地,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闻名于世的禄丰晰龙动物群,是我国最古老的恐龙动物群,数量多,密度大,保存完整;已发掘出的禄丰恐龙化石头一律朝向东方,生活在不同年代、毫不相生的素食性恐龙与肉食性恐龙同埋一堆,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和解答的问题.

五、中国陆丰恐龙之谜

自1938年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1877~1979)院士和卞美年首次发现至今,已25属33种、完整和接近完整的恐龙近120条,由原始蜥脚类到蜥脚类,从早侏罗纪的下禄丰组到中侏罗纪的上禄丰组.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1997年10月?11月实测的禄丰县川街乡老长箐村附近侏罗系剖面,位于禄丰之南,相距约30千米. 该剖面位于元谋绿汁江断裂以东,属于禄丰小盆地沉积类型. 剖面顶底齐全、构造简单、地层完整、化石丰富、交通方便.该剖面所获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首次在云南中侏罗纪上禄丰组中发现恐龙动物群;二是在同一地点、同一地层系统的上下层位中发现两个不同层位(上下层位)的恐龙化石群,在全世界仅此一处;三是经等离子光谱分析,发现恐龙化石La、Y、Yb、Sr元素含量特高,说明恐龙的死亡与当时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量多,密度大,保存最完整,具有体验性旅游价值

禄丰恐龙山, 面积约7平方千米,因盛产恐龙化石而得名,由下侏罗纪红色砂、泥岩组成.“禄丰蜥龙动物群”产于此山.目前已发现以许氏禄丰 龙、巨型禄丰龙、群氏芦沟龙等古龙类;云南卞氏兽、中国渐凸兽等兽孔类;扬氏禄丰蜥等鳞龙类爬行动物; 瑞氏中国尖齿兽、黑果蓬摩根尖齿兽 等哺乳动物;鱼类,两栖类共25属3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仅恐龙类已发掘100余条,山上现还裸露二条完整的恐龙化石骨骼.其大大小小的骨片,满 山遍野,随处可拾.此外,还产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及植物等化石.禄丰恐龙化石个体完好率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连小的尾椎、趾骨及发掘时最易碎的肋骨均保存完好,骨纹相当清晰.禄丰恐龙化石主要集中于大洼恐龙山和“世界恐龙谷”所在的川街恐龙山,在“中国禄丰恐龙遗址馆”近10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剖面岩层中所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在百具以上,如此高密度、多种类恐龙化石埋藏点是举世无双的,堪称世界奇观.在已经暴露出的四百多平方米范围内可鉴别的恐龙骨骼化石个体就有12具.其中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1具,保存近于完整.最大的一块肩胛骨长达两米,该龙的体长在27米,为亚洲之最.观赏性强,悬念感突出,具有突出的旅游观赏价值

禄丰恐龙的规模、品位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是世界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资源.1997年2月,在县城南30千米的川街老长箐发现自然露出的恐龙化石.在440平方米内共挖出8具恐龙、5只龟,是世界恐龙挖掘史的奇迹.定名为:川街老长箐恐龙动物群.前来参加挖掘的美国恐龙专家肯斯.瑞格比教授称:“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发掘如此多的化石,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禄丰川街是世界上已知恐龙化石最集中、最丰富、研究价值最高的地方.特别是在同一地点发现早侏罗、中侏罗两上时段的恐龙化石群,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形成了观赏性强、悬念感突出的旅游资源.垄断性、地方性强、具有文化旅游价值

1938年以来,在禄丰境内发掘出的古生物化石已达507种,恐龙就达25属34种之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恐龙种属发现.禄丰以恐龙闻名于世,在境内先后发现恐龙化石点28处,共100余条,相伴产出古脊椎动物化石有25属30余种,是国内最丰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地.目前禄丰恐龙已成为该县的标志,到处可见恐龙雕塑、壁画及以恐龙为原型的纪念品.1989年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先后陈列多条装架恐龙,1993年在恐龙山上建成两座恐龙化石原地埋藏馆,恐龙成了禄丰人民的骄傲,县政府把每年10月26日定为“恐龙文化节”.1991年的首届“恐龙文化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和国内外新闻单位,并相继对禄丰恐龙节进行了报导和介绍,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恐龙之乡”.在历次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海外展览中,禄丰恐龙化石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吸引了众多游客的观赏,仅以在日本展出时的情况为例,便可窥一斑.当时在日本展出时,每天均有数千人深夜排队等候次日开展时观赏,即便冒着倾盆大雨,仍然无人退出,可见禄丰恐龙的价值和海外游客的兴趣所在.待解奥秘无穷

六、中国川街恐龙之谜

新近发现的川街恐龙尚在研究中,专家估计,对川街恐龙的研究将是丰富、生动和具有挑战性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不断有新的恐龙种属发现. 恐龙留下了许多世界性奥秘,揭露秘底是全球性课题. 禄丰恐龙以其数量众多、 种类齐全、密集度高、保存完整、跨越地质年代长、 肉食性恐龙与植食性恐龙同处一隅以及至今未发现一枚恐龙蛋化石的诸多未解之秘令人神往,其无不体现着禄丰恐龙家族的独特性和神奇性.

恐龙灭绝之谜(恐龙到底是怎么灭绝的)

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也有着它自己的主人。在两亿多年前的爬行动物时代,恐龙是爬行动物体格最大的一类,这些爬行动物在之后的上亿年时间里统治着整个地球,但是,就在6500万年前,这些地球的统治者们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哪怕时间过了这么久,我相信大家一想到当年发生的事情,就感到无比震撼。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恐龙灭绝主要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随后带来的巨大灰尘,阻碍了地球的生命循环系统,从而导致了恐龙家族的灭亡,但是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

让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6600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进入到了地球的引力范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速度逐渐加快,达到了7.2万公里每小时,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飞行器的速度的三倍。这样的吨位和速度,地球对其几乎无法造成任何阻碍。在进入大气层后,它开始剧烈燃烧,温度达到了三万五千度,亮度达到太阳表面的100万倍。在仅仅5秒钟的时间里,就穿越了大气层,朝着地球撞击而来。

而当时的恐龙也看到了这辈子最亮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日出。此次撞击产生的威力相当于10亿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此次撞击,不仅激起了300多米高的超级大海啸,引起了全球大地震,也瞬间激活了所有火山,余震持续了数月之久。撞击产生的喷射物在地引力的作用下,被分散成无数小块再次撞向了地球,地球好像被数十亿枚陨石同时攻击!

那些在海啸地震中存活下来的恐龙,根本无法再次躲避那么多陨石的攻击,特别是称霸空中长达一亿年,展翅长达10-15米的空中霸主风神翼龙,也被陨石击穿翅膀掉落到岩浆当中。除了这些物理的伤害,还有化学的伤害。

陨石击中地球产生的有害气体,在几分钟内覆盖整个地球。据估计,这次撞击在3分钟内造成全球75%的生物瞬间死亡,这次撞击中只有极少部分小型动物存活了下来。撞击后形成的喷射云覆盖了整个天空,使得地球变得灰暗又寒冷,长达几百万年的昏暗,导致植物无法完成光合作用,幸存下来的食草恐龙无法得到充足的食物。

当时最大的恐龙阿拉莫龙,一天就能吃掉一吨树叶,他们的死亡让肉食恐龙失去了食物来源,食物链的断裂使得恐龙走向了最终的灭绝。

在后来的考古中人们发现,在6500万年前也存在恐龙蛋化石,也就是说明,整个龙灭绝的时间,有足足100万年。虽然存活下来的恐龙,都在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但进化速度赶不上当时环境变化的速度。虽然最后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真相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其实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法在,科学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很多人不相信。1971年,荷兰一名叫做简.期密特的古生物学家,在研究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岩层时,现了赫赫有名的“K-T边界”,一边是代表白垩纪的K,一边是代表哺乳动物繁盛阶段的T。不久后,另一位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兹,在这两个边界中发现了高于地球含量且大量存在于陨中的化学元素铱。根据阿尔瓦雷兹的推断,当时有一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大的陨石撞击了地球!在确定了陨石攻击导致恐龙灭绝之后,地质学家们开始寻找陨石坑。

在1991年,确定了位于墨西哥龙游坦半岛,有一个直径达180公里的巨大陨石坑。1971年发现边界的简.斯密特,1980年提出撞击理论的阿尔瓦雷兹,1981年发现陨石坑的彭尔德,和1991年确定陨石坑的希尔德布兰德,最终为我们揭开了恐龙灭绝之谜。

如果没有这一颗小行星的撞击,如果不是恐龙的灭绝,也许人类永远都不会出现!但是,虽然我们现在的科技已经相对来说是比较发达的了,但是如果再有同样的小行星向我们撞击过来,我们能够逃过恐龙一样的命运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过幸运的是,根据科学家们对近地小行星的评估,在近一二百年以内,不会有大的小行星靠近地球!也就是说,我们最少还有一二百年的时间来发展我们的科技。以目前我们科技发展的速度,相信再过几百年,我们人类要么能够移居外太空,要么有足够的方法来对付小行星的来临。即使发现与恐怖龙时代同样的灾难,我们也不会重蹈它们的覆辙,大家说是不是样的?希望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