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

中国最年轻的院士(目前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bj0012023-09-24中国之最0

北大45岁教授成今年最年轻新增院士,这位教授为何能被评为院士?

这位45岁的教授叫朴世龙,因为他在碳循环领域做出了特殊贡献,所以评为了院士。

朴世龙院士曾在法国的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就专门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他在这方面的论文在业界成为引用的依据。引用了3万多次。可以说是碳循环领域里的扛把子,所以成为了院士。很多朋友或许没有听说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这一科学研究。以下从三个角度说明下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1、研究碳循环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谓碳循环,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碳收和碳支。碳收包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其他方式,比如各种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转化为可利用的碳,这就是碳收。碳支就是使用碳资源,把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排出的过程。所以碳收和碳支又统称为碳收支。

2、研究碳循环可以为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依据:朴世龙通过各种方法,可以精准的收集数据,从而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出碳收支的情况。从碳收支的情况对国家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良方式,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提供依据。

3、研究碳循环可以更合理的满足京都议定书:所谓京都议定书就是相关国家对于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协议。但是碳排放少了经济发展不起来,碳排放多了又无法满足京都议定书。所以朴世龙的碳循环的研究就可以优化碳排放的方式。达到碳循环的平衡,在满足京都议定书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经济发展,从以上可见,朴世龙院士的研究非常重要,关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而朴世龙又是其中翘楚,当选院士当之无愧。

42岁的数学男神孙斌勇,成为2019年最年轻中国科学院院士?

前几日,准确的说是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其中,有一位年仅42岁的数学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么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职中,为何独有42岁的孙斌勇此引人注目呢?

因为人们惊叹的,正是这位新院士相较于其他院士过于年轻的年龄。在许多人的概念里,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科学机构,院士们都是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老爷子,然而,孙斌勇竟然只有42岁,而且在这之前,他就曾获得了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本届这位最年轻的院士,毫无疑问成为了此次科学院院士名单中的一匹黑马。

孙斌勇院士证书

以数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孙斌勇,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渔民,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学历,但是孙斌勇从小时候起,对于数字就非常的敏感。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小孩子流行玩一种名为“24点”的数学游戏,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必须要懂得通过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用四、五个数字得出24这个结果。正读三年级的孙斌勇,很快就成为了这个游戏的常胜将军,他不仅能快速地打败同龄的小孩,甚至就连许多大人的心算能力都要输给他。

孙斌勇全家福

到了小学六年级,孙斌勇再次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当时,他的大哥正在为中考备战,还没有上初中的孙斌勇,竟然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数学中考模拟压轴题,哥哥意外的发现,弟弟使用的解题方法与参考书上有所出入,但是,所得出的结果却是正确答案。。

孙斌勇与同学

孙斌勇在数学确实有着傲人天赋,但是,他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凭借的却不仅仅是他的天赋,更多的,源于他自己对于数学“刨根问底”的勤奋与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圆周长计算时,别的孩子都是按照课本了解并记住“π”的定义,孙斌勇却结合了自己的计算方式,抛开课本再次证明了“圆的周长公式”。对于每一个数学定义与定理,孙斌勇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相应的证明,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对于孙斌勇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个知识。

孙斌勇演讲

凭借着这股子对于数学的“踏实劲”,孙斌勇进入了初中,他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每次考试文理科总分总排在第1名,数理化竞赛的奖项对于他而言更是小菜一碟。进入高中以后,孙斌勇多次获得全国奥数竞赛金奖;在高中快毕业时,他又以满分的成绩,斩获浙江省奥数竞赛的第1名,这让他直接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凭借着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孙斌勇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也小有成就。

孙斌勇(左一)出国访问

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数学专业课中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课,孙斌勇学习这个选修课的之时,利用闲暇时间编写了一个程序,当时,他的弟弟也考取了浙大计算机系,弟弟便将孙斌勇所写的程序拿到本系老师那里进行测试,令人惊讶的是,孙斌勇的这套编程程序竟然没有任何的漏洞、缺陷,一次就经过了程序检测,这让学计算机的弟弟都自愧不如。后来,孙斌勇在接受采访时也解释过,其实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并不难,由于长期学习数学,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

2019院士名单

大学期间,表现优异的孙斌勇还获得了被学校选派前去香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两个学期的机会。凭借着这个机会,孙斌勇接触到了国际上顶尖的数学家,并跟随他们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2004年,孙斌勇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的孙斌勇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开始了关于“典型群表示论”的研究。

此后,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孙斌勇在“典型群”数学研究领域成功证明了几个重大猜想,他的这几大证明,为国际数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例如,他所证明的“重数保守猜想”就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得到过9位一流数学家的引用;2017年,孙斌勇又在博士论文里面,证明了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L—函数非零假设”,他的这个证明成果被国际数学家赞誉为“孙的突破”。

参加院士座谈会

从小时候的数学神童,到奥数满分保送浙大,再到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孙斌勇在数学领域的这些获奖成绩,已经让他成为国际数学界极富名气的一位数学家。望子成龙,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心愿,孙斌勇院士如此成就,所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天赋,那么,孙斌勇到底是如何学好数学的呢?为了解开这一疑惑,《舟山日报》的记者,专门在采访孙斌勇时,谈到了孙斌勇的数学学习心得。

孙斌勇演讲

从采访内容中可知,孙斌勇学好数学的秘诀就在于对于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于数学的细心。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证明数学的定理,搞清楚数学的定义,搞清楚这些内容以后,再仔细地看书,适当的做习题。对于数学,他从来不追求量,而是通过增长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套知识体系进行理解、运用,这样才能让基础知识再次创造知识。

[img]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谁?

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 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

“这只是小事情”

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电话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

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

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

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

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电话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未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学生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他从小爱读书”

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

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麻生明的父亲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

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父亲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本色,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

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有时,父亲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

对父亲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他总是对父亲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父亲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老婆吧?”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

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

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留学生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

专吃博士菜的书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父亲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回教室里读书。

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1992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

麻生明院士在电话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

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电话,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方法,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

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

最年轻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性(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方法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光学选择性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两家杂志的senior referee。

他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谁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1965年出生的张亚平,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到目前为止,年轻的院士已培养出了几十个博士、硕士,他的研究生中有的已超过他当年的同期水平,不少学生获得了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或其他院级的冠名奖学金。

中国最年轻的院士是谁?

2003年11月,年仅37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他和中科院卢柯研究员一起,成为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人物小传

一九八六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一九九一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他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二○○二年,张亚平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二○○三年,年仅三十七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二○○四年,获“生物科学创新奖”。

■少年锋芒毕露

还是很小的时候,张亚平就认为工作和生活对于一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人生应该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张亚平的与众不同,使得他在同龄人还在追求生活的年龄,就在分子生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1986年7月,张亚平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张亚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位于花红洞山口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投在了细胞进化研究专家施立明的门下。

■感念恩师

1994年,张亚平的启蒙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揣着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万里奔丧,而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接手恩师的工作,成为“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领队人。

恩师的开拓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张亚平。多年来,张亚平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从分子水平的研究出发,研究了一系列的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们的一些发现与观点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生物研究在国际上竞争极其激烈,我们又不比别人聪明,要想做得更好、更快,只能比别人刻苦一点、努力一点,充分利用周围的生物资源,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做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爱国的情怀,恩师的栽培,能给张亚平一万个留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