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中国最年轻的院士是谁(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是谁)
45岁朴世龙当选年龄最小的中科院院士,他到底有多优秀?
朴世龙在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高达250余篇,而且被引用次数非常多,他的成果入选了多种国家级的科技奖项,因此这位年轻的教授本次增选为中科院院士,也是理所当然。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一、朴世龙从北大毕业,又回北大任教做科研。
朴世龙教授1976年出生于吉林延边,是朝鲜族人。1995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此后一直在北大进行专业硕博连读,2004年他从北大博士毕业,此后在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07年他被北大聘为研究员,2010年晋升为生态学系教授。
二、朴世龙的科技成果。
朴世龙2006年博士毕业,他的论文获得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在该领域,朴世龙教授是绝对的权威,他也曾担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等职务。
三、朴世龙获得的荣誉介绍。
2011年,朴世龙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次年他被聘请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6年他又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21年4月,朴世龙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由此可见,朴世龙教授目前已经是世界级的科学家。
以上就是小编对朴世龙院士的介绍,大家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吗?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img]中国最年轻女院士是谁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是谁?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走红。近日,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该奖项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网友称谢毅才48岁是中国最年轻女院士,未来值得期待,有机会拿真正的诺贝尔奖。还有网友称,这是要做居里夫人啊。
据悉,现年48岁的谢毅,是中国两院最年轻女院士。谢毅此次得奖是因为在新型能源材料上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二维超薄半导体可以提高光电、热电的转换效率。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年轻人应跟随自己的内心
谢毅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一奖项,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期望,激励我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我会把这次获奖当成我科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新起点”。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她希望年轻人能够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科学的道路,一同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
谢毅是第4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女科学家。今年获奖者中除谢毅外,另外4位女科学家来自摩洛哥、英国、巴西和加拿大。
中国最年轻女院士谢毅 简介
谢毅,女,汉族,1967年7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籍贯安徽安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毅教授是中国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谢毅教授获得2015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当地时间3月18日晚,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和另外4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女科学家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获颁第17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谢毅也是第4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谢毅此次是凭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寻找新型能源材料,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在提高光电、热电转换效率方面的工作潜力而获奖。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创立,每年授予5位为女性科学家。
谢毅,1967年7月出生于安徽阜阳,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是当时年龄最小的院士。
他13岁上名牌大学,在微软百度立赫赫战功,如今悄然离场陪伴家人
作者丨市界 冯晨晨
编辑|老拿
他13岁成为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他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百年 历史 上最年轻的院士。他就是张亚勤,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54岁任百度总裁负责多项核心业务。
如今,这位百度的战将突然宣布:将于6个月后退休,不再担任百度总裁的职务。这位曾经的中国神童说:要用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少年神童,多项荣誉加身
张亚勤于1966年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小天赋过人。
5岁那年,张亚勤的童年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早早结束,“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我上的第一所学校,就像农村小学一样。”张亚勤回忆道。
1977年,十二岁的张亚勤跳级到初三。一年后,一则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神童”故事:13岁的“神童”宁铂,考上中国 科技 大学1978级少年班,大大刺激了张亚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看完宁铂的故事,张亚勤一晚上没能睡着觉,一直在想,“我要上大学,我要考中国 科技 大学”。此时距离那年的高考还有7个月时间,如何在这大半年里拿到高考的入门券,是个难题。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身为中学老师的母亲找到校长,想让他直接上高二——这是唯一能让他符合高考条件的办法。校长说:“亚勤很聪明,我也很乐意帮忙,但是他必须先考上高二的尖子班,那个班才有上大学的机会。”
为补上功课,张亚勤每天学习20个小时,连走路、课间休息都在背单词、做数学题。想不到,短短一个月内,张亚勤便学完高中两年课程,并考入高二尖子班,拿到高考准入证。但遗憾的是,张亚勤并没有考上。
在首次高考与中科大失之交臂后,中科大首创少年班为张亚勤提供了另一个渠道,这是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随后,张亚勤成为那届中科大少年班年纪最小的一个,同时也是那届学生中唯一的数学满分获得者。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太原。
天才往往被光环笼罩,很容易迷失自己,张亚勤却对周围的喧嚣有一种免疫力,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母亲。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张亚勤心中难免会有些小骄傲。可当时母亲却给他泼了盆冷水:“你没有什么好让人家学习的,你和别人都一样。”进入少年班后,张亚勤果真收起了自己的骄傲。
8年后,张亚勤从中科大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只身去往美国。张亚勤后来回忆,在中科大的学习生涯收获很多:第一点是开拓眼界,学会很多东西;第二点是增强自信;第三点是培养出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希望为科学和理想献身。
刚到美国时,张亚勤的导师、华盛顿大学教授比克赫尔扔给他一堆IEEE杂志的投稿,让他在两周内彻底研读,并给出评价。为完成任务,他从图书馆借来十几本专业书和一本词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停地演算、推导。
最后,张亚勤不但完成任务,还发现了其中的几处纰漏。“你现在就可以写博士论文,你已经达到博士水平了。”这是教授对他最大的肯定。
1989年,23岁的张亚勤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进入Contel公司,从事视频压缩的研究工作。此后,他一直专注于这个领域,哪怕后来公司搁浅了相关项目,依旧自己钻研。五年后,Contel被GTE收购,张亚勤在视频压缩领域大放异彩,为公司赢得10亿美元大单。
从1989年到1997年,张亚勤在视频压缩领域一共发表超过200篇论文,其中40篇收录在IEEE Transaction杂志上。由于贡献过高,张亚勤在31岁时,成为IEEE最年轻的院士,也是这个协会成立100年以来,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入职微软,打造IT黄埔军校
在科研界闯出一片天地后,张亚勤没有就此止步。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无论是产业还是学术,在全球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对于IT厂商而言,这里却藏着巨大的潜力。彼时,跨国企业纷纷入场,微软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李开复刚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时,问身边的人:“我现在最该找谁?”几个人同时推荐了张亚勤。李开复当时并不认识张亚勤,但看过他的履历后大吃一惊,“这么厉害的人,我以前居然不认识!”
于是,在李开复的邀请下,张亚勤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两年后便升任院长。上任伊始,张亚勤选择图形学、多媒体和用户界面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出著名的五五军规,即研究院每年要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全球前五大学术会议或杂志上发表不少于5%的文章。
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从不足10人,发展成拥有3000人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是除美国总部之外,微软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在微软的16年,张亚勤像是一块磁石,持续吸纳本地和海外的行业精英,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微软在北京中关村的研发团队,俨然成为中国IT产业的黄埔军校。
2014年9月,张亚勤宣布因个人原因离开微软。“我用16年时间,完成了加入微软时对公司的承诺,现在是听从心声、听从新的‘使命召唤’的时候。”张亚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亚勤出微软,一个时代的结束。”当张亚勤离开微软时,他的老同事、原金山集团CEO张宏江曾这样评价道。可见其对微软做出多大的贡献。
跳槽百度,功成后悄然离场
2014年9月3日,百度世界大会上,张亚勤意外出现在现场,并和李彦宏坐在一起,引起外界猜测。随后,百度对外宣布:张亚勤加盟百度,担任总裁,负责新兴业务。
不少人认为,张亚勤离开微软的真正原因是,他在昔日PC霸主身上已找不到兴奋点。张亚勤多次表示,自己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恰巧,彼时以搜索奠定BAT三强之位的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渐渐掉队。焦虑的李彦宏,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而人工智能(AI),就是他的抓手。
李彦宏曾对张亚勤说,“百度不要做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要做一家AI公司。”而在张亚勤看来,AI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它将改变传统产业,包括百度的核心搜索业务。两个人虽然没有相同的目的,却有相同的理念,遂一拍即合。
“未来,人工智能的市场会比移动互联网大10倍!”张亚勤自信满满。随后,百度正式向AI发力,并先后将吴恩达、陆奇等一大批谷歌、微软干将招致麾下。
在喧嚣的互联网行业,张亚勤显得格外低调。在他任职期间,百度经历了满城风雨的竞价排名事件,却从未动摇过他打造AI的决心。
张亚勤在百度任职的近五年时间,负责多个业务群组,包括技术体系、自动驾驶、云计算、5G、量子计算、芯片,还包括百度国际化发展、金融和教育业务的 探索 。
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亚勤在接受腾讯《深网》专访时曾明确阐述过他对“云”的理解:“云已经到了新的阶段”。
张亚勤说,云的1.0时代,云是基础技术,是一种路网设施,是把计算、存储、网络变得像水电煤一样,变成一种服务;2.0时代,更重要的是云之上的,数字的服务,人工智能的能力,百度ABC智能云是人工智能到企业的载体。
如今百度在业务上趋于稳定,张亚勤也选择了离开,“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
此外,百度也的确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年初,李彦宏就在内部表示,将加速干部年轻化,提拔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管理层,并推出高管退休计划。而张亚勤,是申请加入退休计划的第一位高管。
如今,悄然离场的张亚勤,他的下一个奇迹点会出现在哪里?
中国最年轻的院士是谁?
2003年11月,年仅37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他和中科院卢柯研究员一起,成为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人物小传
一九八六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一九九一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五月至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他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二○○二年,张亚平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二○○三年,年仅三十七岁的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当选为生物学部院士。二○○四年,获“生物科学创新奖”。
■少年锋芒毕露
还是很小的时候,张亚平就认为工作和生活对于一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是人生应该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不同的人生价值。张亚平的与众不同,使得他在同龄人还在追求生活的年龄,就在分子生物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1986年7月,张亚平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张亚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位于花红洞山口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投在了细胞进化研究专家施立明的门下。
■感念恩师
1994年,张亚平的启蒙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揣着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万里奔丧,而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接手恩师的工作,成为“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领队人。
恩师的开拓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张亚平。多年来,张亚平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从分子水平的研究出发,研究了一系列的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他们的一些发现与观点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生物研究在国际上竞争极其激烈,我们又不比别人聪明,要想做得更好、更快,只能比别人刻苦一点、努力一点,充分利用周围的生物资源,围绕重要的科学问题,做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爱国的情怀,恩师的栽培,能给张亚平一万个留下的理由!!
北大45岁教授成今年最年轻新增院士,这位教授为何能被评为院士?
这位45岁的教授叫朴世龙,因为他在碳循环领域做出了特殊贡献,所以评为了院士。
朴世龙院士曾在法国的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就专门研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他在这方面的论文在业界成为引用的依据。引用了3万多次。可以说是碳循环领域里的扛把子,所以成为了院士。很多朋友或许没有听说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与机制分析这一科学研究。以下从三个角度说明下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1、研究碳循环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所谓碳循环,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碳收和碳支。碳收包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其他方式,比如各种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转化为可利用的碳,这就是碳收。碳支就是使用碳资源,把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排出的过程。所以碳收和碳支又统称为碳收支。
2、研究碳循环可以为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依据:朴世龙通过各种方法,可以精准的收集数据,从而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出碳收支的情况。从碳收支的情况对国家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良方式,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提供依据。
3、研究碳循环可以更合理的满足京都议定书:所谓京都议定书就是相关国家对于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协议。但是碳排放少了经济发展不起来,碳排放多了又无法满足京都议定书。所以朴世龙的碳循环的研究就可以优化碳排放的方式。达到碳循环的平衡,在满足京都议定书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经济发展,从以上可见,朴世龙院士的研究非常重要,关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而朴世龙又是其中翘楚,当选院士当之无愧。
最年轻的全国院士有多少人2022
最年轻的全国院士有149人2022。2022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