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包含中国最牛市长耿彦波的词条
“明星市长”耿彦波,是如何修建大同古城的
耿彦波这个名字,在山西名气极大。他曾任大同市长,也曾任太原市长。
王家大院、大同古城、太原古城,大部分出自耿市长的手笔。在这些“拆迁-重建-旅游-发展“大动作的背后,争议与支持一起来了。
争议者,喊他是“耿拆拆”,说他破坏文物;支持者,喊他是“耿黄牛“,是难得的好市长。
▲耿彦波登上杂志封面
近日,关于大同古城修复的严厉批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旧事重提,明星市长再度成为焦点。那么耿彦波到底是如何建设大同古城的?
在耿市长刚来大同时,本地有一句顺口溜:“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未来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质量极低。这就是当时本地人眼中的大同。
▲修复前的大同古城墙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情况,耿市长经过调研商讨之后,“一轴双城“方案出炉:以穿城而过的御河为中轴,大同古城所在的西边建老城,大同博物馆所在的东边建新区。
老城区的一项重中之重,就是恢复大同古城的风采。
▲大同古城全景图
大同古城的修建难度很大,因为面积小,只有3.28平方公里,远远比不上南京古城和西安古城的规模,腾挪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于是,经过评估,选择了比较大胆的方案:居民迁出,整体改造成复古建筑群。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在特殊的年代,被战火洗礼,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在此征战的景象。
不过,好在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大同古城墙被毁之前,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纸和照片。
大同的复原计划,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梁思成留下的资料。
所以,在今天大同古城和阳门外的下沉广场,有一处二进的仿古院落,就是著名的梁思成纪念馆。
▲梁思成手稿
复原古建的原则很多,标准也不同。
原来的大同古城墙,在非业内专家看来,就是两三米高的土垛子,而且是断断续续,部分地段还有倒塌的危险。
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可能它还是一个土垛子,游客对它的兴趣几乎为零。
如果只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很可能结局与之前西安倒塌的秦王宫墙一样,造成危险。
▲灯会时的大同古城墙
所以,耿市长选择的是彻底重修,用砖墙将原来的土垛子包进去。
因为相当于新造了城墙,所以也是这次被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耿市长的规划,大同古城墙,每一面高14米,下宽18米,上宽14米,望楼12座、控军台两座、角楼两座,箭楼、月城、瓮城各一座,绵延1800米。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持续的时间远超过耿市长在大同的任期,直到2016年,大同城墙才合拢。
当时的耿市长,已经在太原开始了新的一轮建设。
▲大同古城四牌楼
与城墙同时开始的,还有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多个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
而且,很多消逝多年的古建筑,也都一座座破土而出。
为了加快进度,耿市长经常出现在工地上亲自督战,很多工作人员,都受到过他劈头盖脸的“枪林弹雨“。
老城改造,老大难的问题不光是城墙和建筑本身,居住在老城里面的人更是关键。耿市长的思路是,将原居民迁出,按照原来面积配置安置房,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再多送二十平米。
概括来说,就是低成本以旧换新。
方案不错,但确实是双刃剑:住房面积和周边环境有改善,但搬迁者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得到这些便利。
清官难断家务事,确实不好评价。结果也是批评与口碑同在。
不过,很多安置房的质量验收,是耿市长亲自带队去的。
从塔寺街社区开拆拉开序幕,很快大同市便是脚手架处处,吊车林立。整个大同城区,几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
在当时的大同有一句玩笑话:“早上出门去上班,晚上回来就找不到自己家了”。
如今,大同古城建筑项目,有权威的批评,也有百姓的美誉;有专家的质疑,也有游客的赞叹。
孰是孰非,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耿市长,注定留名于大同古城,任人评说。
如何评价耿彦波?
耿彦波带给这座城市的改变,第一印象是城市面貌的翻天覆地,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精气神,让人们对城市又有了希望,找回了对城市久违的自信,也改变了人们对当官的一般认识。耿彦波按照梁思成的城市规划理念,创造出“一轴双城”的大同城市规划。
以御河为中轴,一座古城,一座新城,将棚户改造与文化复兴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古城中在拥挤的小破旧平房中居住的人,搬迁到新城御东新区舒适的高层建筑社区,即解决棚户改造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又让古城内有广阔的空间来进行改造建设。
很多人只知道他修建城墙,却不知道他对城墙内文物的挖掘和保护。违建的平房到处都是很多文物古建被掩藏在犄角旮旯中难见天日。拆除各种平房违建的房屋后,对文物进行修复,并建设配套院落装饰提升文物的气质。
对古城墙夯土进行包砖保护,城墙缺口处进行钢筋混凝土架设,建成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让70%的古城墙遗址展示出100%的文化品位。
耿彦波人物履历
2008.02—2008.07,大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8.07—2013.02,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6.10-2008.09,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2012.09-2013.01,中央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习)。
2013.02—2013.04,太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2019.01,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9.06——,山西省政府参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山西省委委员,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1月终止)。
[img]他被誉为“百年来最好市长”,却对升官发财不痴迷,后来怎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在大同市,只要你说起他的名字,大同的百姓便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的说着他的事迹,当然,这些议论全部都是对于他的褒奖。
如果你说他的不好,百姓中便立刻有人跳出来反对你,说起他的名字,你听到的评价最多的就是:他是一位好市长。
老百姓并不善于用华丽的语言对他歌颂功德,只会用一句普通的好市长来概括他治下的大同市,其实,他远不止是一个好市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为官开始,便始终践行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看来,百姓的褒奖便是他至高无上的荣誉。他曾坦言: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
一、“耿拆拆”
这位市长的名字是耿彦波,在刚刚上任大同市长后,因为规划了大量的城建设施,导致原有的许多建筑和主干道路被拆除,为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他被当地百姓戏称为“耿拆拆”。
据一位大同市的大爷回忆,耿彦波刚刚上任时,人们都以为他是为了政绩,而不顾老百姓的出行方便,便开始大兴土木,那时的耿彦波是十人九骂,大家都对他感到不满。市委在体察到民情后,也对于耿彦波的城市修整计划提出了质疑,可是,在巨大的压力下,耿彦波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为期一年左右的大整改,百姓们惊讶的发现,修整过后的大同市,堵车现象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了,过去一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大同市就堵的水泄不通,由于这时也是学生上下学和市民出门的高峰期,交通的主干道经常就会是车辆、自行车、电动车交融在一起,互相都无法前进,市民对此已经抱怨颇多。
对此,许多任大同市长都表示束手无策,因为大同市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整修道路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因此百姓的抱怨和上诉多也就不了了之,可是,令百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耿彦波治下,大同的道路真的通畅了。
城市的主干道被拓宽后,可以容纳更多的车辆,新规划的公交道路也提升了城市的公共运输功能,同时,还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路让给行人,家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上下学过程中和车辆发生剐蹭,从此,“耿拆拆”渐渐的由一句调侃性的外号变成了对于耿彦波的称赞,甚至有百姓说,耿市长拆到哪儿,哪里的百姓就享福了。
因为有了市民的理解与信任,从此之后,耿市长主导下的大同城建就顺利了许多,在耿市长的任期内,大同市主要的交通干道全部焕然一新。
二、体察民情
耿市长虽然贵为一市之长,治下也有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但如果不体恤民情,很容易就被蒙蔽双眼,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耿彦波选择走上街头,直接和普通市民展开交流。
他不惧怕和人民接触,他常常出现在大同市的大街小巷,一旦收到百姓反应的问题,他便回去彻夜研究解决方案,一旦听说有谁贪赃枉法,他便会毫不留情的追查到底。因此,耿市长走上街头,不但让百姓欢欣雀跃,还让市里的贪官瑟瑟发抖,不敢为非作歹。
他有时也会出现在工地现场,衣着普通,鞋子上沾满泥浆。就是为了检查工地的建设质量,因为他知道,在城市大规模基建的过程中,贪污公款是难以避免的一种事情,使用廉价的施工材料冒充顶替是贪官最常用的手段,当他检查到有施工地点质量不合格时,他会立刻约谈主管官员,因此,在他治下,几乎没有人敢贪污公款。
耿彦波高高的身体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有些佝偻,走路有些不自然,根据传说,他曾在基层任职时,就对于黑恶势力重拳出击,因此遭到了不法分子的暴力报复,落下了旧伤,但他仍然奉行有恶必惩的宗旨,因此,他的步伐依然坚定,他的眼神中依然蕴藏着令慵官畏惧的雷霆之力。
三、再造王家大院
耿彦波不仅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颇有经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非常的重视。他曾说:“历史遗迹是当地人民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谁破坏了,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因此,早年的耿彦波初到灵石县时,就拿出全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将近五千万去修剪一处破烂的旧大院。百姓纷纷破口大骂,认为他为了政绩不干实事。
甚至,投诉电话打到了市里、省里还有国务院。更有甚者,直接把子弹寄到了耿彦波的家中,要取他的项上人头。其实,他也明白,百姓心疼这些钱,渴望这些钱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王家大院的重建将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外来收入,因此,他一边权利规划,指挥城建,一方又绞尽脑汁,安抚百姓。
最终,王家大院彻底被重修了,以前那个破烂的院子,变成了一组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成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为灵石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王家大院的带动下,灵石县的餐饮、旅游、住宿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当地的经济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期。至此,灵石县百姓才了解了耿彦波重修王家大院的决心,百姓们赞美耿彦波的优秀政绩,可是耿彦波却悄悄的离开了,深藏功与名。
四、淡出一线
在调离大同市后,耿彦波于2013年前往太原赴任,他担任的还是熟悉的市长职务。在任期间,他像往常一样,奔走街头,与市民直接对话,太原市的城建也在他的规划下趋向完善,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后来,由于身体原因,耿市长慢性病频发,一到下雨天膝盖就疼得走不动路,可他仍然坚持实地调研,多处考察的工作准则,继续为民分忧。
2019年,组织考虑到耿彦波同志的身体因素,不能让他继续在一线奔波,便将他调离一线工作岗位,在他卸任之时,无数百姓夹道相送,都舍不得让他离开,看到那些聚集在一起为他送行的老百姓们,身为一个男人的他,哭成了一个泪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最终他成为陕西省政府参事,在担任参事期间,其主导八项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的《能源革命转型尖兵》,并承担国务院改革专项调研任务,可以说他仍然发挥着光辉。尽管如此,耿彦波还是惋惜的说:“我还是更愿意在基层,为百姓再多做点事。”
结语
耿彦波同志的内心明亮如镜,行为两袖清风,他不单有着良好的品质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庄重誓言,还有着过人的才能与非凡的胆识,敢于在改革的深水区咬紧牙关,将改革坚持到底。
自从为官开始,他拼上了自己的一切,年轻时,他甚至因此遭受过蓄意报复,晚年时,他也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只是为了最初入党的誓言,为了最初的梦想,为了百姓的幸福。
耿彦波同志是优秀共产党人的缩影,纵观当下,疫情以来,由党员组成的疫情突击队和基层巡防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扎根基层的党员群体,中国才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群众力量。其实,无论是高官也好,基层党员也罢,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现在,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耿彦波同志是为广大人民所赞颂的好市长,如今,他已经淡出一线,仍然在幕后默默的发挥余热,其实,耿彦波同志不仅是一位好市长,他更是一把火,在耿彦波同志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更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正在各地基层的岗位中,继续以耿彦波同志为榜样,践行和他一样的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人民不会忘记他做出的贡献,大同的百姓更是会想念他,纪念他!
大同耿市长叫啥名字
山西省政府参事
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拥有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山西省政府参事。
1976.08——1978.08,和顺县委通信组干事
1978.08——1981.08,晋中地区团委主任。
1981.08——1983.07,晋中地区台办主任。
1983.07——1985.07,在山西大学中文系(专科)学习
1985.07——1987.06,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事
1987.06——1990.02,晋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1990.02——1991.11,晋中地委办公室信息科科长
1991.11——1993.04,晋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3.04——1995.03,灵石县委副书记。
1995.03—2000.03,灵石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1994.08—1996.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涉外经济学专业学习;1996.10-1998.07,在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学习)
2000.05——2003.06,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
2003.06——2004.02,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区委书记
2004.02——2006.06,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6.06——2008.02,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8.02——2008.07,大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8.07—2013.02,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6.10—2008.09,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2012.09-2013.01,在中央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习)
2013.02——2013.04,太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2019.01,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9.06——,山西省政府参事[1]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山西省委委员,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9年1月终止)[2]
耿叶波的简介
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人,中央党校函授本科毕业,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入党。
1976年08月,和顺县委通讯组干事、晋中地区团委干事、晋中地区对台办干事;
1983年07月,山西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5年09月,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事、副科长、科长;
1991年11月,晋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3年04月,中共灵石县委副书记(其间: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涉外经济专业学习);
1995年03月,中共灵石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其间:1996年10月至1998年7月,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0年03月,中共榆次市委书记;(期间,榆次市更名为榆次区);
2000年05月,中共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
2003年06月,中共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区委书记;
2004年02月,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6年06月,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7年05月,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2008年01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
2008年02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
2008年07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耿彦波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耿彦波一路前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当他离开灵石时,有人在天石新城摆上3个花圈“送行”;当他修复榆次老城时,有人打出“谢谢你,彦波”的横幅;当他调离榆次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甚嚣尘上;当他离开榆次两年后,“耿粉”自发在新浪网开设博客“耿彦波论坛”;当他来到太原进行城市大建设后,“又一个仇和”的评价出现。这个人就是耿彦波。
在山西太原、晋中两地,上至政界,下至普通百姓,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他的名字,和吕日周、仇和放到一起。从灵石县长到榆次区委书记再到太原市常务副市长,他既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有妙语连珠的话语,更有为民流泪的感动。
2008年2月5日,耿彦波走马上任大同市长。中国最著名的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煤都”大同,成为耿彦波的新舞台,也是他从政中的第四个舞台。此时,距离他任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仅仅才过了1年零8个月
如何评价耿彦波?
耿彦波带给这座城市的改变,第一印象是城市面貌的翻天覆地,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精气神,让人们对城市又有了希望,找回了对城市久违的自信,也改变了人们对当官的一般认识。
耿彦波按照梁思成的城市规划理念,创造出“一轴双城”的大同城市规划。很多人只知道他修建城墙,却不知道他对城墙内文物的挖掘和保护。
介绍
2019年6月,山西省政府参事室(山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网站资料显示,2019年,室馆八项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的《能源革命转型尖兵——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探索能源革命路径实践分析》由参事张有喜、耿彦波负责。
此外,2019年,全体参事还将一同承担《国务院参事室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联合研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