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

中国古代最精通物理学(中国古代最精通物理学著作)

bj0012023-09-24中国之最0

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物理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一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概述

二 力学

1 杠杆原理

2 滑轮与辘轳

3 尖劈与斜面

4 重心与平衡

5 力

6 刻舟求剑

7 浮力与比重

8 陀螺与平衡环

9 弹性变形与弹性定律

10 横梁的学问

11 大气压

12 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幻想

三 声学

四 光学

五 电与磁

六 热

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学派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他们的论着《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成就最大的学派,《墨经》的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它探讨了力的定义,叙述了惯性运动,研究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装置省力的原因,以及浮力与平衡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规律以及小孔、平面镜、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观察了温度与火色的关系。同时期的《考工记》是应用力学、声学方面的书,记载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轨道、水的浮力、材料强度以及钟、鼓、磬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及乐器形状的关系。这时期的《管子·地数篇》、《鬼谷子》、《吕氏春秋》等书中还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吸铁现象以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汉代王充(27~约97)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在力学方面指出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速度。而内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还讨论了相对运动,在声学方面研究了声的发生、传播与衰减,并用水波做比喻。在热学方面研究了热的平衡、传导及物态变化。在光学方面阐述了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聚焦现象。在电磁学方面记录了摩擦起电及磁指南器。

在唐代,《玄真子》中记叙了人造虹的简单实验:“背日喷水”。唐人将风力分为八个等级。了解到共鸣的道理并应用于音乐中,并指出了雷与电的关系。

宋代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主要成就是在声学、光学、磁学方面。他研究了声音的共振现象、针孔成像与凹凸镜成像规律,形象地说明了焦点、焦距、正倒像等问题;研究了人工磁化方法,指出了把磁场的磁偏角,讨论了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他还研究了大气中的光、电现象。

元代的赵友钦(1279-1368)在《革象新书》中研究了光的直进、针孔成像,利用模拟实验研究月亮盈亏以及日、月蚀。他擅长用比喻解释自然现象,使之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理解。

在明、清时代,朱载堉(1536-1610)在《乐律全书》中用精密方法首次阐明了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1611-1671)兼取古今中外知识精华,在《物理小识》中涉及力、光、磁、热学,研究了比重、浓度、表面张力及杠杆原理,螺旋原理,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学仪器,进行了分光实验解释虹,还研究了磁偏角随地域的变化以及金属导热问题。《物理小识》是300年前的一部科学著作。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中国古代有哪些物理学家?

墨子是伟大的物理学家。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和牛顿经典力学的概念惊人的一致。

其次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

再次,在光学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世界第一人。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

墨子还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甚至在声学的研究也开历史先河。

我们非常惋惜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没有在他之后得到发扬光大。假设墨子的科学精神能够被我们的古代中国人发扬光大,试想,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天神级的科学家都得让位于中国的我们某位先人。

历史不容假设,错过了,没有回头路。走上了岔路,再回来,人家已经一骑绝尘。

痛之,惜之。

中国古代最早精通物理学是他们中间的哪一个 孔子 老子 墨子 庄子

墨子。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

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

接着,墨子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的观点,意思是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话,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

扩展资料: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记载,也表明人们开始懂得热学中摩擦生热的道理。

夏、商、西周时期,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用以计量时间的壶漏的发明,贸易交换中必备的权衡器,杠杆和桔槔在生产中的应用,烧陶和冶铜中控制火候的技术,铜镜和阳燧(凹面铜镜)的铸造,各种乐器的创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物理学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也为其后总结物理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学家一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时代。这个时期也完成了我国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

随着冶铁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农田水利的发达、都邑建筑的兴盛,以及列国兼并战争的刺激,以《墨经》和《考工记》两书为标志,中国古代物理学开始了它的形成时期。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是这个时期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物理学家。墨子,名翟,鲁国人,他和他的弟子组成的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成就最大的学派。其代表作《墨经》一书,记载了有关力学、声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在光学方面,它以八条文字连续有序地记述了光、影、镜面成像的光学问题。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上也是一篇很难得的和较全面的光学杰作,比欧几里得光学还早百余年。

《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它论述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一部关于我国古代手工技术规范的总汇集。尤为可贵的是,该书在记述各种手工技术的同时,还分别阐明了它们的科学道理。

其中包括许多力学、声学和热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堪称为集我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在工艺技术上应用的大成。例如:在叙述车和车轮的制造技术时,指出了车轮的物质均匀对称检验法;最早记述了车子运动的惯性现象;对牛车、马车上下坡的力学问题作了分析。

在叙述皮革制造时,指明皮革的变形与受力有关;在叙述弓箭制造中,讲明了保持箭在疾风中一定弹道的技术问题;在叙述制钟技术时,还说明了钟壁厚薄、钟口形状、钟甬长短对发声的影响,它比欧洲同样内容的论述文字要早1500年。

为《考工记》制钟技术的文字记载作证的是,1978年考古发掘出湖北随县曾侯乙编钟一套64个,其总音域跨五个八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子

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最早精通物理学的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谁?

宋应星 《天工开物》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沈括,历史人物名,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沈括还是最早发现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场的N,S极并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角。被称为磁偏角。

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有哪些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物理学家有:墨翟、沈括、郭守敬、宋应星、张衡和赵友钦等。

中国近代的属美籍华人的杰出物理学家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 琦等。

属中国的有: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钱学森、严济慈等。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 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