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bj0012023-09-24中国之最0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是: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重,莫作空头文学家

“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中国小说史略》。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什么意思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交谊颇深。作者任北大校长时曾聘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后教文艺理论,还任北大研究所国学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鲁迅屡受迫害,蔡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中国小说史”,指《中国小说史略》,鲁迅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1923年由新潮社印行上卷,次年印行下卷。1925年稍作修订后合订一册,由北新书局印行。全书28篇。是我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简明的总结。反动势力害怕鲁迅的杂文,故散布只有《中国小说史略》还可以的谬论。联语用“岂徒”二字予以驳斥,以“最严谨”三字对先生的著述予以确切的评价。“遗言”,指《死》[1936年9月5日作]一文中“七条遗言”的第五条,鲁迅在遗言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万不可去作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鲁迅在晚年沉痛地感到作为一个文人,在国民党屠刀之下,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下联用“犹沉痛”概括了先生遗言的深远用意。这不是忏悔,而是觉司;作者后期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身上就是明证。此联针对性强,联语简明有力,感情深沉,可见作者的胆识。)

[img]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写谁的?

这句话是写鲁迅的。

鲁迅病逝后,擅长制作对联的蔡元培先生,满怀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对鲁迅沉痛悼念之情,撰写一联,痛挽挚友: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此联队仗工整,语义浑成,对鲁迅先生在文学事业上的功绩,作了公正评价.上联概括地写出了鲁迅著作的最大特点,下联号召人们必须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学好鲁迅的战斗精神.“莫作空头文学家”本是鲁迅先生留下的遗言,蔡先生把这句话用到自己的对联里边,先表示这是鲁迅先生的“遗言”,再表示这也是作者的“心愿”.

后来,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陈毅同志也用蔡元培的手法,并根据,鲁迅自己说过的话及其一生英勇斗争的特点,撰写了一幅总结鲁迅战斗经验和歌颂鲁迅革命精神的挽联:

要打巴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喜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此联文辞精炼,寓意深刻,既是对鲁迅思想的热情歌颂,也是学习鲁迅思想英勇斗争的一种号召.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蔡元培先生送鲁迅先生的挽联。

著述,就是写文章的意思,要严谨。鲁迅先生写过中国小说史,是当之无愧的。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鲁迅病逝后,擅长制作对联的蔡元培先生,满怀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对鲁迅沉痛悼念之情,撰写一联,痛挽挚友。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此联队仗工整,语义浑成,对鲁迅先生在文学事业上的功绩,作了公正评价。上联概括地写出了鲁迅著作的最大特点,下联号召人们必须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学好鲁迅的战斗精神。“莫作空头文学家”本是鲁迅先生留下的遗言,蔡先生把这句话用到自己的对联里边,先表示这是鲁迅先生的“遗言”,再表示这也是作者的“心愿”。

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写的是谁?

鲁迅

参考资料:

蔡元培挽鲁迅

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鲁迅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交谊颇深。作者任北大校长时曾聘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后教文艺理论,还任北大研究所国学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鲁迅屡受迫害,蔡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中国小说史”,指《中国小说史略》,鲁迅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1923年由新潮社印行上卷,次年印行下卷。1925年稍作修订后合订一册,由北新书局印行。全书28篇。是我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简明的总结。反动势力害怕鲁迅的杂文,故散布只有《中国小说史略》还可以的谬论。联语用“岂徒”二字予以驳斥,以“最严谨”三字对先生的著述予以确切的评价。“遗言”,指《死》[1936年9月5日作]一文中“七条遗言”的第五条,鲁迅在遗言中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万不可去作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鲁迅在晚年沉痛地感到作为一个文人,在国民党屠刀之下,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下联用“犹沉痛”概括了先生遗言的深远用意。这不是忏悔,而是觉司;作者后期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工农红军和共产党身上就是明证。此联针对性强,联语简明有力,感情深沉,可见作者的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