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什么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阶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动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之所以鲜明地提出抗日战争中国必胜的论断,其中一个根本的依据就是当时的中国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这支军队从南昌起步,历经三湾改编,到古田定型,在排除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后已经自觉而坚定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支撑下,这支军队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新形势下,我军要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领导军队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好,才能为履行好党赋予的使命任务打下坚实的政治根基。
扩展资料: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作品影响
《论持久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
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报导》上及时地用世界语节译了《论持久战》。受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亲自为英译本写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持久战
抗战的三个阶段
抗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
“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历经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徐州会战等大的战事,国民党军败退重庆,中共开赴山西,坚持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南方新四军开展正面战场敌后游击;
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成立为国民政府为标志,国民党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在正面战场与国民党军战事基本相持,把主要精力放到消灭敌后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上面;
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国际上,美国舰队基本消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苏联完成西方战场战事,出兵东北,中国敌后战场率先开展反攻,直至全民族的抗日反攻大高潮到来,最终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形成伟大的抗战精神,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同抵抗外敌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成磅礴的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争策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和国名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坚持动员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4、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img]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
B、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的长期性将表现于在敌则进攻,相持,退却;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于包含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
这就是说,第一、我之抗战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停止敌之进攻,假如敌之进攻不能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停止下来,就无所谓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
第二、相持阶段出现了时,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设若不然,就不能过渡到反攻阶段里去,而只是永远的相持,也无所谓三阶段……”
扩展资料:
1938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的著名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书中指出,要进行主动的、灵活的、有计划的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要实现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一套系统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方针,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的智慧。
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书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毛泽东还根据中日双方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考察,预测出中国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事实证明,这是富有洞察力的真知灼见。他对持久战特别是战略相持阶段的种种特点的论述,对指导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