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之最

中国之最

中国最老的建筑(中国最老的建筑排名)

bj0012023-09-24中国之最0

现存中国最早的建筑是哪个时代的什么建筑?

南禅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

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南禅寺坐北朝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高0.7米的佛坛。坛上有唐代彩塑17尊,神态自然,衣纹流畅,为唐塑珍品。大殿两侧有明清时建的菩萨殿、龙王殿和山门。

寺的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是寺宇殿堂重建年代之证,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殿内佛像与殿宇同时建造,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

中国最早的建筑在哪?

中国的建筑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开始的。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就有7000多处。

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两处,距今已有7000-8000年。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村落,面积达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典型的村落遗址如仰韶村落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郑州大何村遗址,住房多为浅穴或地面建筑,以木骨架抹草泥成为墙壁和屋顶。晚期的龙山文化出现套间房址,普遍有石灰质的地面表层,光洁耐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情况。

西安的半坡原始部落遗址就为人们提示了原始建筑的艺术形象。遗址平面或方或圆,挖地为穴,四周从穴口撑椽木交于中心立柱头,上面覆盖草筋泥灰,在顶端束之成结,形成一种不规整的方或圆锥体。

中国境内最久远的古代建筑是什么,它都有哪些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在历史洪流中,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建筑。那么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呢?

其实现今,大家对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没有统一说法。若不考虑中国古代的普遍建筑材料,那么笔者认为位于辽宁海城市的析木石棚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析木石棚是青铜时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盖式石棚,石棚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风格朴洁典雅,建筑艺术精湛。

析木城石棚属于大型石棚,为祭祀活动场所,是辽东半岛巨石文化的代表,所以很久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文物普查中又有了许多重大发现,为研究青铜时期辽东半岛的墓葬提供情报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主要实物资料。

析木城石棚的存在证实了早在武王克商,分封七十二诸侯国,辽水以东属箕子,在此之前形成的酋长部落,以其势力范围,尊贵程度,修造了巨石坟墓,即巨石文化的出现。

析木城石棚是辽宁省迄今发现的石棚中规模较大、建筑技术较高、保存较完好的石棚之一。作为巨石文化的一种,它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支石墓有密切的关系。石棚集祭祀、埋葬于一体,对研究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img]

中国的古老建筑物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第一国宝:五台山佛光寺。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

年代最久水利工程:都江堰。

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

中国第一塔:嵩岳寺塔。

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大型寺庙建筑典范:曲阜孔庙。

唐陵中的杰作:乾陵。

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江南名楼:岳阳楼。

上述的具有典型代表的,其余的还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长城、卢沟桥、赵州桥、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府、曲阜孔庙、大雁塔、小雁塔、河南少林寺、南京明孝陵、武汉黄鹤楼、徐州燕子楼、湖南岳阳楼、昆明大观楼、苏州园林、嘉兴烟雨楼、南京城墙、开封大相国寺、应县木塔、南京秦淮河、杭州岳王庙、杭州保俶塔、杭州六和塔、杭州灵隐寺、杭州净慈寺、扬州个园、徽州民居、绍兴沈园、南京江宁织造府、南京栖霞寺、镇江金山寺、镇江芙蓉楼、洛阳白马寺、正定大佛寺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木建筑是什么?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属中国第一,世界无双。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处是一座三楼四柱悬山顶的牌坊,明间横额上刻有“浮图宝刹”四字,横额之上立匾题“佛宫寺”三字。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后有东西配殿、厢房。佛宫寺内除释迦塔为辽代原物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历史。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为八角形,塔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直插云霄。

木塔在设计和施工上匠心独具,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套筒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靠构件互相铆榫咬合。

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世人称为“斗拱博物馆”。因此,应县木塔被古人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一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拾级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内都有塑像,共计26尊。其中一层回廊内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层内槽门额壁板上的三个女供养人,人物体态匀称,面容丰满,神情安详,衣着华丽。据有关专家考证,她们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后,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小说里的萧太后)、宣懿皇后萧观音、钦爱皇后萧耨斤。古往今来,观瞻应县木塔是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弟子尽兴游览之余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赞美绝句,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贵牌匾,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画苍劲凝重、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绝代珍品。

应县木塔历经沧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她仍巍然屹立。木塔之所以寿命绵延,除其本身结构坚不可摧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型维修共有六次。解放前,木塔曾多年失修,许多地方破损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国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缮和保护管理。1974年到1982年,国家先后多次拨款,调拨优质木材。补修更换了楼板、楼梯、围栏,加固了二、三层大梁,归整加固了塔基,补塑了十年动乱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所有的构件。1993年应县木塔的维修抢救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通过《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征集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专事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的前期勘测准备工作。目前,应县木塔的修缮保护已被列为我国“十五”期间六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近年来,应县木塔的景观配套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发展以木塔为中心的旅游业,繁荣应县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发展社会的指导精神,在塔前牌坊处向南开通一条宽60米长40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古建大街。在塔后兴建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塔影公园,园内假山碧水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些建筑落成后,与雄伟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绝纶的图画,更会使游人纵情游览,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