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
中国古代十大战歌(中国古代十大战歌有哪些)
中国古代战歌
国风·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国风·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扩展资料:
《国风·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
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默武、崇尚军力的作品。
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
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衣
[img]求中国古代战争类型的~纯音乐
1、《五虎封将》
《五虎封将》是由黎允文作曲,黎允文谱曲,黎允文演奏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发行于2009年4月18日。
2、《赵子龙》
《赵子龙》是由黎允文作曲,黎允文谱曲,黎允文演奏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发行于2009年4月18日。
3、《五虎封将》
《五虎封将》是由黎允文作曲,黎允文谱曲,黎允文演奏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发行于2009年4月18日。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由纯音乐作曲,纯音乐谱曲,没有歌词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乐府-琵琶》中,发行于2000年1月1日。
5、《刘家军》
《刘家军》是由黎允文作曲,黎允文谱曲,黎允文演奏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鸿门宴传奇》中,发行于2012年2月22日。
古风十大燃曲有哪些?
古风十大燃曲有《九九八十一》、《解语花》、《步戏》、《手掌心》、《一介书生》、《故梦》、《一去不反》、《宿命》、《离殇》、《君临天下》。推荐肥皂菌的《九九八十一》。
《九九八十一》虽然旋律上重复较多,但歌词方面完全没有。对于我等背词党来说无疑是增添了难度,但整体上保证了歌词思路的完整度,使得它非常像一首完整的叙事诗。
歌词的整体思路非常清晰。“上路,巩州遇虎熊”一句直截了当,以时间为序,罗列上路以来的各种劫难(对应歌名),中间穿插了师徒四人的个人写真,唐僧→沙和尚→八戒→最后部分着重描写本曲主人公悟空的部分,再到整个旅途的总结部分“但我有九九八十一种不舍”,点个题,全曲结束。
其实古风燃曲还有很多,比如:《魑魅魍魉》—茶理理,天下手游的曲子,原版很棒,翻唱推荐哦漏和司空先生的版本。《仙侠世界》—李常超,《御鬼录》—李常超,阴阳师手游的宣传曲,抖腿值Max。
《少年西游行》—李常超,仍然是手游的宣传曲,前奏是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旋律(拿到了授权的),生死江湖—李常超,这首有种潇洒快意的感觉,仍然节奏感很强。
古代军歌有哪些?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回望风雨飘摇中的祖国,深感国民精神的萎靡,转见日本军歌对培养其国民尚武精神的积极作用,不禁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中国向无军歌”,“于发扬蹈厉之气尤缺。”后来成为护国名将的蔡锷,当时更撰文痛言:中国“自秦汉以至今日皆郑声也”。 中国古代当然还是有军歌的,但总的实绩确实欠佳。 中国最早的军歌,当数《诗经》时代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怎么说没有征衣?我们将同披战袍。大王已下令集合,赶快准备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敌忾。不过此歌所唱,只是战前动员的情形,并没有出征作战的内容。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屈原所作《国殇》,开头四句写战士披坚执锐,战车迎敌,短兵相接,很像是一首沙场厮杀的战歌。然而,它整篇却只是祭歌,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接下来便是战败的惨烈景象,“严杀尽兮弃原野”“子魂魄兮为鬼雄”。 三国时,曹操命缪袭作鼓吹曲,于是有《魏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等;吴国让韦昭作鼓吹曲,于是有《吴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摅武师》《伐乌林》《克皖城》《通荆门》等。有人称其“字硬句坚,一扫沉靡,颇有些《长征组歌》的气势。”然而,这些都是战后的追叙,并非战时的军歌。如《获吕布》赞颂曹操率军东围临淮,生擒吕布:“获吕布,戮陈宫。芟夷鲸鲵,驱骋群雄。囊括天下,运掌中。”如《克官渡》歌唱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南北朝时,与西魏对峙的柔然汗国有一首颇为大气的军歌:“茫茫瀚海,亲亲我家。滚滚尘土,悠悠我穴!朗朗乾坤,男儿热血,浩浩苍穹,佑我柔然!”不过,那是胡歌的译文,不是汉歌。 唐代边塞诗最能鼓舞军心士气可作军歌的,当数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杜甫的“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其它所谓边塞诗,如“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刘湾),以及“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表现战争残酷和征戍艰辛,披露军中矛盾,批评所谓穷兵黩武,都作不得军歌。而《秦王破阵乐》歌颂唐太宗打败叛军、巩固政权的赫赫战绩:“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也只是战后的颂歌,不是战时的军歌。 史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曾亲自创作军歌,“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 能让将士高歌,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舍生忘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战歌,可惜其词曲都没有流传下来。 有宋一代国家柔弱,“将军白发征夫泪”,士气不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这首《满江红》是否岳飞所作还不确切,不大会是当年岳家军军歌。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作《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据说,当时戚家军“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但它只是一时的奏凯之歌。 清人曾国藩为其所部湘军作有《爱民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但篇幅过长,内容繁杂琐碎,无关军魂,并不适合歌唱。如《陆军得胜歌》:“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陆战真秘诀。第一扎营要端详,营盘选个好山冈。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大平洋。后有退路前有进,一半见面一半藏。看定地方插标记,插起竹竿牵绳墙。绳子围出三道圈,内圈略窄外圈宽。六尺墙脚八尺壕,壕要筑紧墙要牢。正墙高要七尺满,子墙只有一半高。烂泥碎石不坚固,雨后倒塌一缸槽。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三里以外把个卡,日日守卡夜夜巡。……”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