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十大

中国十大

中国古代十大个性巨商(中国古代四大名商)

bj0012023-09-25中国十大0

中国古代的十大商圣

中国古代的十大商圣: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

3.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

4.沈万三:元末明初江南巨富。

5.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

[img]

中国古代十大个性巨商

陶朱公:坚毅与博大的个性

范蠡被尊为中华商祖,首先是因为他有坚毅与博大的个性。他出身贫寒,为越国称霸中原立下汗马功劳,越灭吴后被授为上将军。但他却急流勇退,弃官从商。他和美人西施一同划船太湖,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范蠡化名邸夷子皮经商,齐王听说其贤能,派使臣亲授相印再次为官,但他的个性又使他第二次罢官。二次罢官后来到山东定陶,把邸夷之姓改为“陶朱公”,他以治国之策治家,终于成为巨富而名闻天下。

吕不韦:冒险与投机的个性

吕不韦敢于冒险又善于投机的个性,使他一夜之间,由一个与政治毫无干系,与秦国毫无亲缘的纯商人一变而成为秦的相国。他想:“若能立国定君,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不仅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泽及后世。”这就是他想做的生意。吕不韦在这次政治投机中,他的确成功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买卖。但他的主观动机不只是为了追求巨额赢利,还要求得传之后世的宠幸。

沈万三:豪爽与逞强的个性

商人有豪侠个性,其生意必然兴隆。江南巨商沈万三,他身居江南小镇,做尽天下生意。他敢于和苏北的义士走私盐,敢于和海上的侠客大做海上贸易,后又在义士占领的苏州成了一城之巨。然而豪侠难免会逞强,沈万三未能免为其俗,终因财大气粗,要犒养朱元璋的八百万大军,无端引火烧身。朱元璋站起来对沈万三说“好,我有福,你有财!”

胡雪岩:精细与阴柔的个性

胡雪岩一生中体味到了正二品“红顶商人”与家财亿贯的极盛极荣。他凭借精细与阴柔个性在生逢乱世中借助权贵、政要之势,营造了万贯家财。借助于职衔、封典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增强自己在商业中的竞争能力,是他运作商场的典型一招。就这样一个钱庄的小伙计终于暴发成为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李鸿章:大度与谨慎的个性

洋务官商李鸿章的大度与谨慎个性,使他能在晚清时代,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当他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天下第一舰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时,他一生的勋业也就宣告结束了。但做为当时最大的官商,他的大度与谨慎性格,使他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盛宣怀:圆滑与急切的个性

每一个成功者的个性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晚清巨商盛宣怀的个性尤其显明,他主张“办大事,做高官。”“非常之人,非常之世,必得走非常之路。”盛宣怀造就了自己圆滑与急切的个性,使他官道商道都亨通。他一生的“杰作”很多,20世纪初,他手上除控制全国的电报事业外,“且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大权,所谓一手捞16颗明珠”。

张謇:反判与狂逸的个性

张謇成为旷古以来,第一位官居翰林弃官从商的知识分子,这种震动朝野的惊人之举,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原有社会群体的背离。这一惊人之举与他的反判与狂逸个性有关,就是这种个性,使他热血沸腾成为“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他,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毛泽东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乔贵发:豪爽与精明的个性

一个孤儿,一个穷光棍,一个拉骆驼的,一个做豆腐的……最终竟成为称雄包头的巨商!他靠的是什么?豪爽与精明的个性。苦难的童年生活磨励了他的个性,这种个性使他创建了广盛公字号,使广盛公长盛不衰,维系了买卖二百年。他建造了山西乔家大院,被后人称为“晋商之冠”。他的亿万家财,是从他的个性中淘来的,他在买卖上能铸成大功,也得益于做每件事情上的豪爽与精明。

郑和:顽强与忠勇的个性

苍茫的大海上,船队劈波斩浪浩浩荡荡奋勇前进,几米高的大浪无情地拍打在船上发出轰轰巨响,船头上站立一人,身高七尺开外,身穿盔甲,威风凛凛,凝神远眺,他就是名扬四海的明朝初年的三保太监——一郑和,一位海外贸易的大官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创下了“海上丝瓷之路”。正是他的这种顽强与忠勇个性格才使他流芳百世。

荣氏家族:太极与刚正的个性

个性的魅力是怎样使一个家族繁荣昌盛?被毛泽东称为“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的荣氏家族,他们第一代创业者荣宗敬、荣德生拥有中国人最理想的太极与刚正个性。正因为他们具有这种个性,使他们能历尽千辛万苦创下大业,赢得清末“棉纱大王”美誉。

中国古代23位巨商的姓名

子贡

孔子的弟子里有个大富翁,那就是子贡,姓端木,名赐。

在《论语》里,我们熟知的那个和孔子谈“温良恭俭让”,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子贡,但这个子贡也很会做生意,孔子称他“亿则屡中”(看准什么经常成功),因此累积了很多财富,可以“结驷连骑,束帛之币,收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孔子死后,名声得以传布天下的,也正是这位子贡之功。

子贡也很有辩才及活动能力,看他帮鲁国化解齐国图谋之急,很有纵横家之祖的架势。

计然

计然姓辛,字文子。先是晋人,在越王勾践灭吴之前来到越国,由于长于牟利,正是越王生聚教训所需,所以范蠡尊为老师,并且为他引见越王。计然为人“有内无外”,甚为自敛,献了七策,越国只用了五策就灭了吴国。灭吴之后,范蠡之所以决定自己出外创业,固然是看破政治,也是因为感叹:“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计然自己累积了多少财富,不得而知,但他可真是陶朱公的老师。

猗顿

猗顿,是鲁国人。他的致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盐起家;一说是他原本是个贫士,听说陶朱公很会赚钱,因此前去请教,听陶朱公的话大畜牛羊,十年之间,赚取了可比王公的财富。

白圭

周人都很懂理财,白圭尤其是其中高手。《史记》说他很懂得观察时势:“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工作的时候和僮仆同苦乐,要行动的时候“若猛兽鹅鸟之发”。白圭对他自己的本领,有以下的描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换成白话来说,就是“我正经营上所施展的,不下于姜太公他们建国,孙子用兵,以及商鞅变法之道。因此智慧不足以权衡利害,魄力不足以当机立断,待人之心不足以判断要拿给的分寸,光知进而不知守的,想要学我的本领,也不会告诉他们的。”千古名言。

吕不韦

吕不韦不以阳翟大贾当上秦国的宰相,不但为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自己还能不限于财富与政治人物的局限,著下一本《吕氏春秋》,是个财富中的风流人物。

卓氏

秦国破赵之后,迁移很多赵人。一般人都百般祈求不要迁移太远,只有卓氏听说蜀地有沃野,又有很兴盛的商业,要求远迁。后来放他到临邛(今天成都附近),就在那里落地生根,以铸铁致富,僮仆达千人之多,“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真是有见地的人物。

弦高

春秋时候,最初的强国郑国,是和商人一起立国的。郑国富商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代表性的是弦高。弦高的故事,一般都只讲了一半。秦穆公的时候,秦国觊觎郑国已久,看郑襄公新立,派兵奇袭。弦高在商途上遇到秦军,看破他们的意图,就假装自己是郑国派出的使者,以十二头牛来犒赏秦军,浇熄他们奇袭的信心,同时一面派人急忙回国通报,一面邀晋国在秦军归途上夹击,大破秦师。事后,郑襄公要厚赏弦高救国之功,弦高却推辞了。他的理由是,这次他靠的是诈术,因此:“诈而得赏,则郑国之政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俗,智者不为也。”带着他的部属他迁,再也没有回郑国。很有格的一个富翁。

刁间

齐人刁间致富之道很特别。齐国人一向瞧不起奴虏,但刁间特别会善待他们,用他们去做鱼盐买卖,成为巨富。

任氏

秦汉之际的任氏,也是很有远见的人物。秦朝灭亡的时候,攻破咸阳的豪杰都争着抢金银财宝。但是任氏因为先人就是督道仓吏,所以懂得粮食的重要,专门搜购了仓粟。等到楚汉相争,人民不得耕种,粮食的价格飞涨,任氏就以他的粮食起富,其它豪杰抢到的金银财宝也都尽归任氏。富人都奢侈,任氏节俭持家,非自己田畜所出不衣不食,公事不毕则不饮酒食肉。以此为邻里表率,因而富而又为人敬重。

樊少翁 王孙大卿

西汉成帝、哀帝时,樊少翁、王孙大卿两人都以卖豉致富,累巨万。同时,还有一位王君房,卖丹致富。

张世乎 苏 双

三国时期,中山大商张世乎、苏双等赚了很多钱,在涿郡贩马,见到刘备,看他是个人物,提供了他很多资金,对于蜀汉之站稳脚步贡献很大。

范蠡

帮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是楚人。灭吴之后,范蠡看出越王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就带着家人、弟子离开越国,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在海畔努力治产,没多久,就成巨富。齐国人闻名来请他为相,范蠡觉得“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因而不肯接受,散尽家产给乡亲朋友,自己又启程去到陶地,改名朱公。由于陶地居天下之中,交通便利,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他乃在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并且再分散给贫穷的亲友。他的子孙也很会做生意,懂得放贷,“遂至巨万”。以至于后来世世代代的中国文化里,都把“陶朱公”当成富翁的代名词。

石崇

晋朝时候很多政治人物靠势力成了巨富,其中最有名的是石崇。当时和石崇权贵相比的,另有一位王恺,两人经常比阔。有一次武帝暗助王恺,赐他一株高二尺左右的珊瑚树,枝柯扶疏,世所罕见。王恺拿去向石崇炫耀,石崇拿了根铁如意一棒子就砸了个粉碎。王恺刚要翻脸,石崇说:“不值得生气啊,赔你一株。”吩咐左右的人拿了六、七株高三、四尺的珊瑚树,光彩耀日。晋武帝的那株根本不能相比。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右光禄大夫刘嘉去石崇家赴宴,如厕的时候,看到华丽的纹帐和捆褥,还有两名婢女手持香囊在侧。刘嘉退了出来,不好意思地笑着跟石崇解释自己走错了地方,石崇回答:“是厕耳。”(是厕所啦。)

石崇如此招摇,当然没有好下场,终于被诛死。

临川王

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有个弟弟临川王,爱钱如命。每铸钱一百万,做一黄标;每一千万,做一紫标。结果他的紫标之库,有三十多间。另外有一位武陵王,在蜀十七年,积累的财富是黄金一万斤,银五万斤,其他珍宝尚不算在内。晋朝和南北朝的时候,搞政治的人这么爱钱,难怪都列名中国的乱世。

刘白堕

唐朝的时候,有位刘白堕先生以酿酒致富。他酿的酒在盛夏烈日之下,可以曝晒十天也不走味,喝他的酒醉了的话则经月不醒,因而美名曰:“鹤觞”。这真是以绝技致富。

刘晏

刘晏不能说是富翁,他是唐朝了不起的理财家。他接任盐铁使的时候,江淮盐税,一年才上缴四十万缗,后来在他的经营之下,达六百多万。天下的税赋收入中,他负责的盐铁税就占了一半。唐代宗的时候京师米价奇贵,一斗就要千钱,但是他善加运用漕运,米价就降了回来。京师盐贵,也能同样处理。他在各地设置驿站,互报四方物价,因而“虽远方不数日皆知,是以能权万物轻重,使天下无甚贵贱”。刘晏常说自己“如见钱流地上”,可知他真是深得财富三昧,是个让人惋叹不是富翁的富翁。

裴明礼

唐朝还有一位裴明礼,也是个赚钱的天才。他深得人弃我取之道,以收集别人不要的东西,累积而卖,因而家产巨万。有次他在城外买下一块不毛之地,因为瓦砾很多,所以就立了一个大筐,谁投得中就赏钱,不到十来天很快就藉别人之力,把瓦砾收拾干净。收拾干净之后,他再放羊到空地上,累积粪便,加上杂果核,用犁牛去耕种,一年多后再连地带收成一起卖掉。得到巨万,再置甲第,置蜜蜂来营蜜。“营生之妙,触类多奇。”

毋昭裔

五代时候,少年空贫的毋昭裔当上后蜀军相,出资百万在四川开馆雕《九经》,公元953年完成。毋氏书籍遍销海内,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书致富的私人出版家。

沈万三

元末明初的时候,中国出了个活财神沈万三。沈是今天江苏昆山的周庄人。他的致富,有两个原因:一是继承。沈万三继承的财富,除了父亲殷实经营留下的遗产,另外,自己帮忙理财的巨富陆道源,在过世的时候,还留了一笔钱给沈万三。二是自己的经营。沈万三的经营不只包括农稼及田产的累积,更掌握了漕运甚至与海外的通商机缘,以江浙的丝绸、陶瓷、粮食、手工艺品和海外贸易,终于“竞以求富为务”,进而“资聚万万,田产遍于天下”。

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相争,沈万三因为资助过张士诚,等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沈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沈万三为了输诚讨好,屡屡贡献自己的财富。朱元璋要建南京城的时候,沈为表诚意,答应负责建城三分之一的资金,并表示要帮朱元璋赏三军。朱元璋大怒。《明史》说他的反应是:“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来是朱元璋的马皇后缓颊,朱元璋才放他一命,但是流放云南。沈万三的财富传奇,自此一蹶不振。到今天,只剩下周庄的“沈厅”一供凭吊。

和珅

政治人物弄钱成为富翁,在清朝乾隆年间又出现一个高峰。那就是和珅。

和珅以英俊的才貌博得乾隆的信任及宠爱,权倾一时,在聚财的手段上创造了新的传奇,不过他也在乾隆死后第五天就被嘉庆以二十大罪赐死,家产抄没,成为中国贪官文化的一个代表词。2002年1月,天津蓟县八座和??家族的古墓被盗,2月破案,追回了朝珠、玛瑙、瓷器等古物,让人除了从宰相刘罗锅的戏剧之外,又感受了一下真实历史的温度。

伍秉鉴

伍秉鉴(1769至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商名伍浩官、伍沛官。祖籍福建泉州安海,祖先在武夷山种茶为业,后世居广州。

怡和行为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伍国莹开设之洋行。伍国莹死于1800年(嘉庆5年),其子伍秉鉴继承父业。1807年(嘉庆十二年)怡和行跃居行商第2位,1813年清政府在行商中设立总商,伍秉鉴居总商之首。1833年(道光十三年)伍秉鉴的儿子伍崇曜接任行商和总商。经伍氏三代人的经营,至1834年(道光十四年),拥有资产2600万两,成为富甲天下的富商。

怡和行是一个跨国大财团,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

西方学者称伍秉鉴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为讨好官府,不惜以巨资贿赂、捐输、报效,还包庇外商进行鸦片走私。在鸦片战争期间,多方奔走,寻求中外之间的妥协。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伍秉鉴的住宅在广州河南溪峡街,是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的园林建筑,中央的大厅可摆筵席数十桌,能容纳上千个和尚诵经礼佛,其后花园还有水路直通珠江。

当年的十三行,富可敌国。伍、潘、卢、叶四大富商,均可以说是世界级富豪。潘仕成的家产也有2000万银两,潘家花园的房子可容纳上千人,有法国报纸形容,其房产比一个欧洲国王的领地还要大。

胡雪岩

清末巨富,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是胡雪岩。这个经由高阳的小说而为人熟知的人物,成了“红顶商人”的代名词。透过高阳的描绘,胡雪岩最动人的还是他的人情味。除了八个坛子七个盖的商场功夫之外,胡雪岩前半夜为自己想想,后半夜为旁人想想的思考方式,才是他成功的根本因素,肯资助王九龄,也和这种精神相呼应。胡雪岩不为己甚,是中国老派商人的传统,和后来西方财富人物所代表的行事风格相比,令人低回。

盛宣怀

盛宣怀

其实历史上真正“红顶商人”的极致,还是盛宣怀。影响中国近代史深远的招商局,以及电报、铁路、钢铁事业,都是在盛宣怀手里一手建立起来。

照高阳的小说,胡雪岩之败,和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力量之争有很大关系。但是极受李鸿章提拔的盛宣怀,虽然以近代中国实业界十一个第一而风光一时,终究还是垮在政治手里。清朝最末期,盛宣怀代朝廷策划铁路回收国营的政策,引发保路风潮。保路风潮不但把盛宣怀拉下马来,也直接导致武昌起义,清廷覆灭。民国建立,盛宣怀连家产都遭到没收,可以说是民国成立,用来祭旗的第一个富翁。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富豪 中国古代谁最有钱

1、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辅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理应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此人不选,是无天理。

3、清朝巨贪——和珅(1750年—1799年)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清代最大贪官,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其事迹不再赘述,仅提一句,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此人不选,此评当废!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

吕不韦,战国末年着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吕不韦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5、富可敌国——沈万三(1330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6、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1843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他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pian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朝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 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乔致庸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

8、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着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应该说,凭此传奇业绩挤身“十大“次席当之无愧!

9、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

王炽,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晚清巨商王炽在英国《The Times》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10、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宁波庄市人,是着名的宁波商团的先驱和领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赋,头脑清醒,乐观时变,为人处事既诚且信,宽厚待人,被称为“首善之人”。在叶澄衷传奇性的创业历程中,诚信宽厚的性格帮助他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有人资助他在虹口的美租界百老汇路口开设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独自开业的五金店——顺记洋杂货店。并据此发展出覆盖五金、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开设了38个分支机构,赢得了“五金大王”的美称。并继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竟达108家。

中国古代的十大商帮有哪些?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中国古代有徽、晋、陕、鲁、闽、粤、宁波、洞庭、江右、龙游等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纵横商界500年,最后却在清末民国时期,被宁波帮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它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 ┄┄但此次参观仍使我受到很大震撼。晋商大院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拥有这些大院的晋商大族大部分起家于贫寒:渠家起家于小贩;王家起家于卖豆腐;常家则起家于背着褡裢小买小卖的“行商”。据资料记载,其他的晋商大族也基本如此。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陕西商人。明洪武(1368-1398)初年为了供应北部边防粮食供应而实施纳粮中盐的开中法,山陕商人凭借地理之便迅速崛起。明代山西商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各大盐场及四川地区。随着清代国家的统一,版图的拓展,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成为东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其活动范围甚至远至西藏,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并从事东南、两湖至西北的长途贩运贸易。山西商人除经营盐业外,还经营茶、粮、棉、布、丝绸及高利贷等,晋商的典当业及高利贷很有名,被称为“西债”。明清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据说明代徽商的资产达到百万两,山西商人之富超过徽商,清代山西不但“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资产达到千万两的也不乏其人。道光年间山西商人创造出经营汇兑业的票号,汇通天下,显赫一时。但票号在晚清的晋商行业中几乎是一枝独秀。由于晚清金融倒帐风波不断、票号顽固守旧,加之辛亥革命中战乱的影响,票号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彻底衰败。 徽州商帮: 中国商帮,首屈一指的应该是霸气十足的徽州商帮。代表人物胡雪岩。 明中期至清中叶,徽州商帮称雄华夏商界三百余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是时,黄山白岳间十室九商,巨商显宦迭出,自然美景、人文情态、商业经济交相辉映,盛极一时。接下来,清末社会动荡、朝廷政策变更、资本主义兴起,然而徽商们由于自身原因未能及时实施经营转型,没有搭乘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航船,无可挽回地从巅峰摔到谷底,徽州随之顿陷窘境。 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是指以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为中心的衢商集团,它萌发于南宋,兴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著名。明万历年间(1573—1602),它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中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游”之谚。它以一府一县之地为基础,聚集了大量资金,而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至清代逐渐为宁绍商帮所替代。 中国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龙游、宁波、 山东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