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世界之最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猛的内河炮艇(中国现役内河炮艇)

bj0012023-09-24世界之最0

坦克炮上炮艇,真的就成近海战列艇吗

1999年6月初,在黄海海面上,朝、韩两国海军剑拔弩张、激烈交火,事态一度非常紧张。在这次冲突中,有一种朝鲜海军的小炮艇不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特殊的炮塔构型立刻引起了军事爱好者的注意--怎么有点像坦克炮塔?

谈到这种小炮艇。还要从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原苏联海军内河区舰队说起。当时内河区舰队装备的巡逻在执行运送海军陆战队、火力支援部队侧翼、保卫水陆交通线以及在攻克德国大城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

二战后列宁格勒第19设计局研制出排水量为250吨的191号和192号巡逻艇,装备了1门85毫米火炮(将T-34坦克的炮塔嫁接过来,开创坦克上舰先河)和2挺大口径机枪。该级艇共生产了180艘。

顺便说一句,有了坦克艇,朝鲜依然被打成狗!

[img]

现在还有如过去水师一样在内河的武装舰队吗?

不对,在我国西藏与印度交界的班公湖上,还保留着我国唯一一个内陆的海军支队。此外,在黑龙江和鸭绿江上也有使用内河炮艇的江防巡逻队

鸦片战争

Sino-British Opium War

鸦片战争简介

日期: 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地点: 中国

结果: 英国胜利

起因: 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 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的部署下,广州军民严阵以待。英军无隙可乘,逐北犯厦门,也未得逞。又进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继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将英国外交大臣的照会送交直隶总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门口外的穿鼻,与英军统帅谈判,议定草约,称为《穿鼻草约》。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圆,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清政府大为震怒,于是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兵赴广东作战。次月,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琦善被锁拿入京问罪。同年四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

同年夏秋,英军继续扩大战火,先后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皇侄奕经奉命赴浙江主持军务,连遭挫败,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宝山,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通过《南京条约》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美国,法国随之也接蹱而至,先后胁迫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从此再也不能复合,美国总统泰勒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广州,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望厦条约》。

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帝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下卷)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初据理力争,但旋又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为进一步扩大事态,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 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此案迄未议结。1857年,法国政府将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其时,清政府正以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爱国同胞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

广州陷落后,四国侵略者合谋继续北上,以便对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胁。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办理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望风披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调人”身份,以狡诈的手段,分别于 6月 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咸丰帝此时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激战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作战和撤退。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次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和议。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参见彩图插页第115页)。10月24日、25日,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

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哩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参见第5页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图和第1538页沙俄侵占中国西北领土图)。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 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 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 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 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 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 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 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 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 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 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 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 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 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 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 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 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 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 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 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 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 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 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越南战争时候的美军在越南的内河部队

主要使用ASPB(突击支援巡逻艇)、ATC(装甲人员输送车)、ATCH【装甲人员输送车(带直升机)】、CCB(指挥通信船)、LCMB(机械化火箭巡逻艇)、LLC(救援艇)MON(小型浅水炮艇)、PACV(气垫巡逻艇)、PBR(内河巡逻艇)、SSB(海豹支援艇)、STAB(突击冲锋舟)、WPB(全天候巡逻艇)等。内河部队在越南战斗4年,美军为了控制湄公河三角洲进行了数千次战斗,虽然战斗很激烈但规模都不大。战斗中美军以PBR为主,平均每月巡逻7万小时,作战伤亡6%。整个越战期间,每三个PBR水手中就有1个伤亡。

请教二战苏军“坦克艇”二战苏军的炮艇

1936年—1938年苏联开始生产使用坦克炮塔的小型装甲艇,主要是装备内河舰队,任务是在河流湖泊巡逻、布雷、近岸支援、反潜等等,也担负保卫港口的任务。艇上炮塔直接使用坦克炮塔,驾驶室和机舱都有重装甲保护。早期的炮塔是T-28坦克炮塔。卫国战争中后期全部换装T-34炮塔,多数是T-34/76炮塔。战争后期有部分炮艇加装了喀秋莎火箭发射器。

1124型装甲炮艇,前后装备2座T-34/76炮塔(后期型,早期型是T-28坦克炮塔),指挥/驾驶舱顶部有1座双联12.7mm机枪塔。可载10枚水雷。全艇人员17人,军官1—2人。最大航速20节。满载排水量54吨。2台汽油发动机,1800马力。

1125型装甲炮艇较1124型小,只装有一座T-34/76炮塔,另装有2座双联12.7mm机枪塔。可搭载10枚水雷。1台800马力汽油机,最大航速20节。满载排水量28吨。全艇人员13人,军官1—2人。

在二战时,意大利和日本的来往

20世纪30年代初,中意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伯爵作为驻华公使,积极推动意中贸易的发展。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对于意大利和日本过于亲近相当反感,中意两国关系开始疏远。 1937年春夏之交,中日全面战争呈现一触即发之势。意大利驻华大使、法西斯党员卡罗·福马卡利认为中日一旦开战,势必祸及意大利租界,于是急电墨索里尼,要求加派军舰和陆军来华,以增强意大利租界的防御力量,这个请求最终获得批准。在意大利本土派兵前,中日已全面开战,天津的意大利兵营于8月6日向上海和汉口紧急派遣了30名军人,以保护当地的意大利领事馆。同时,莫瑞特上尉指挥的“雷班托”号布雷舰和德·莱奥纳尔迪斯中尉指挥的“卡罗托”号内河浅水炮艇也出现在上海黄浦江江面。 8月27日,意大利巡洋舰“蒙特库科利”号载着几百名陆军官兵从东非殖民地厄立特里亚起航,9月15日抵达天津,此时天津已被日军占领。在完成运兵任务后,“蒙特库科利”号又驶往上海,不知什么缘故,9月27日和10月24日,日军飞机两次轰炸了“蒙特库科利”号,导致一名舰上水兵死亡,数人受伤。为此,意大利政府向日本提出了抗议,东京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1937年底,“蒙特库科利”号奉调回国,其“姐妹舰”“巴特罗梅奥·科雷奥尼”号替代它前往中国执行护侨任务。在1937年,意大利陆海军投入到中国的总兵力达到1200人。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1939年9月5日,“巴特罗梅奥·科雷奥尼”号被调往欧洲,一些在华意大利特遣部队也随船回国,但仍有相当规模的意军留在中国,其中军舰“雷班多”号和“卡罗托”号停泊在上海。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参加二战,7月,意军在东非向英属埃及发起攻势,结果连吃败仗,由于英军封锁了通往地中海的咽喉苏伊士运河,为防止东非殖民地陷落后,意大利舰船被英国俘获,意大利海军司令部命令马萨瓦基地的舰只驶往远东。1941年2月,就在东非港口马萨瓦被英军攻占一个多月前,三艘意大利军舰开向中国,其中“厄立特里亚”号和“拉姆-1”号到达上海和天津,而“拉姆-2”号在马尔代夫海域被英联邦的新西兰巡洋舰“利安德”号击沉。 在中日战争的头几年,由于意大利与日本的轴心国同盟关系,再加上意大利驻华机构不断让步和妥协,中国境内的意大利军队度过一段较为平静的时光。但实际上意大利人与日军占领当局的关系并不理想,由于不喜欢欧洲人的存在,日本人还是很厌恶在他们占领区内多出一支欧洲武装。 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前,日本还禁止意大利军舰“厄立特里亚”号和“拉姆-1”号从中国出发,到太平洋上破袭英国商船队,目的是避免过早激化日本与英国乃至美国的矛盾,以达到偷袭珍珠港行动的突然性。在珍珠港事件后,“厄立特里亚”号才被日军允许前往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和新加坡,为远道而来的德国和意大利潜艇提供给养,这些从法国波尔多港出发的潜艇带来了日本急需的一些战略物资。除了潜艇外,许多意大利货轮都进入过中国水域,与日本交换战略物资,例如“佛得角”号便穿过盟军的封锁,为日本带来稀有的战略物资。 由于意大利屡遭惨败,1943年7月25日,墨索里尼被国王逮捕。紧接着,9月8日,意大利成立巴多格里奥新政府,公开宣布退出轴心国,这一下子把呆在远东的意大利军人推到危险境地。 当地时间9月9日凌晨2点钟,“厄立特里亚”号刚在新加坡外海完成对意大利潜艇“卡比连尼”号补充给养的作业,当他们从路透社获悉意大利投降的消息后,立即改变航线,经苏门答腊海峡逃向英属殖民地锡兰(今斯里兰卡),避开了日本海军和飞机的追击。但是,“卡比连尼”号潜艇艇长沃尔特·奥科尼海军中校是个死硬的法西斯党徒,他执意将潜艇开进日军控制下的新加坡港,他公开表示愿意站在日本一方继续作战,但日军还是强行将“卡比连尼”号潜艇上的艇员关进战俘营。 此时,还有多艘意大利海军舰船处于日军势力范围内。“朱利安尼”号和“托列里”号潜艇仍在新加坡,装满战略物资正准备返回波尔多;小型舰船“雷班托”号和“卡罗托”号在上海;辅助巡洋舰“卡利蒂”号和“拉姆-2”号在日本神户检修;一些货船像“佛得角”号和“康提凡蒂”号停泊在上海。许多舰只的指挥官获知意大利投降后,决定自沉舰船,以免被日军俘获。“雷班托”号和“卡罗托”号甚至向夺船的日军和上海汪伪警察开炮,当日本兵冲上船甲板时,船上的意大利水手打开了通海阀,“雷班托”号和“卡罗托”号在一片白色水雾中沉入黄浦江,日军只能望而兴叹。 当意大利舰船惨遭日本人洗劫时,呆在天津、北平、上海租界及使领馆区的意大利陆军也面临生死抉择。 9月9日,1000余名日军在大炮和15辆轻型坦克的配合下,向东交民巷的意大利使馆及北平电台发起猛攻,仅有步枪和手榴弹的100名意大利守兵防守了一天一夜,直到10日上午9时才投降,投降前,他们毁掉了电台并焚烧了所有绝密文件。 在天津租界区,由卡罗·德尔阿夸上尉指挥的意军被6000余名日伪军包围。德尔阿夸上尉决心进行抵抗,他手下有600名官兵,配备有300支步枪、50支手枪、50挺布雷达和菲亚特机枪、4门76毫米火炮和4辆蓝旗亚装甲车,他们还有200万发不同口径的弹药、能维持一周作战所需的食品和药品。为了迫使意军投降,日军指挥官、独立第15旅团长田中信南先用10辆装甲车堵住意大利租界的出口,调动两艘内河炮艇封锁海河,并从北平南苑机场调来一个轰炸机中队。在日本人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威慑性炮击和空袭后,德尔阿夸上尉的神经崩溃了,尽管手下官兵多数愿意与日军死战到底,但德尔阿夸上尉还是决定率部投降。 在这场被日本人称为“九月义人降伏事变”中,日军共抓获近1100名意大利公民。日方给他们两个选择,要么宣布效忠希特勒一手扶植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即“萨洛共和国”),要么被送进集中营。迫于日军的淫威,有170名意大利官兵卖身投靠,其余的人则被日军关进设在中国东北、朝鲜及菲律宾的集中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备受日军虐待。 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时,意大利潜艇“托列里”号仍在协同日军作战,他们一直打到8月30日。那一天,这群意大利军人用机关炮击落了一架美军B-25轰炸机,这也是日本在二战中取得的最后一个战果。 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关在集中营里的意大利官兵于1945年9月被美军解救,他们在马尼拉和火奴鲁鲁经过短暂的身份和政治立场甄别后,于1946年3月乘美国军舰回到意大利。意大利派往中国的“东方远征军”历史至此才算划上句号。 参考文献: 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