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地震前兆天空图片(地震来临图片)
这是地震前兆火烧云吗?
气象学家早已辟谣,没有地震云一说。没有科学道理。您的图片是朝霞或晚霞。
这种“火烧云”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先后,是太阳附近天空由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散射和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色彩缤纷的现象。人们称作“朝霞”或“晚霞”。
“霞”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尘埃、冰晶、水滴等杂质)对阳光的折射、散射和选择性吸收形成的。这些悬浮颗粒物的半径远小于日射光波长,当阳光照射到这些颗粒物上是会发生瑞利散射。阳光中的蓝、紫、青等颜色的光波较短被大量的散射出去,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较长透光能力强不容易被散射,所以人们看到的霞大多呈现红色、橙色。请看下图:
“火烧云”属于低云类,是大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在雷雨之后的日落前后,在天空的西部。由于地面蒸发旺盛,大气中上升气流的作用较大,使火烧云的形状千变万化。百度百科说“有时出现预示着某地将会有地震”,但谁也无法证实这种说法。
这是地震云吗?
应该不是
地震云概论
[编辑本段]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地震云形成
[编辑本段]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地震云普遍特点
[编辑本段]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形态
[编辑本段]
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编辑本段]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历史记载
[编辑本段]
1、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
2、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较新观测记录
[编辑本段]
1976年07月27日,日本真锅异彩极长条地震云;0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实测)
2008年05月09日,天水异彩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未考)
2008年05月09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0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证实)
2008年05月31日,合肥大范围鱼鳞地震云;06月01日巴士海峡6.3级地震(实测)
2008年06月12日,齐齐哈尔放射条带地震云;06月14日本东北部7.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6月29日,日本宫城观测到白色单条地震云;07月16日日本京都外海地震6.6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1日,新加坡条形地震云,08月08日印尼发生5.3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4日,美国朱诺出现单条形地震云,08月07日阿留申群岛连续发生5.2级、5.8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7日,美国安克雷奇出现单条形和鱼鳞震云,08月09日阿留申群岛发生5.5级地震,11日发生5.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马出现鱼鳞状震云,08月11日,委内瑞拉的苏克雷5.1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陕西西安多次观测到不知形状地震云,新疆边界发生4.2级地震(未考)
地震云预报地震的研究
[编辑本段]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l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地震云的区别
[编辑本段]
由于各种地震云在形态上与气象学中多种常见云体相似度很大,因而很难区分。中国的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在地震云未定论时候运用经典气象学对现已知地震云做出了下列解释:单条震云为喷气飞机痕迹、多条平行震云、鱼鳞震云为透光高积云、为絮状高积云、卷震云和多条放射状震云为卷积云、团块震云为浓积云。既然这些形态的云并不是全部可以牵强使用气象学解释的,那么应该怎么区别呢?下面就是一些根据统计学和概率学得出的非完全性结论:
1、地震云出现时多为多天连续形态转变,而非一种震云形态的固定出现。
2、出现地震云几天后天空常出现完全万里无云的镜像。
3、地震云的形态多与当地正常水气环流不符,如“卷震云出现时气压高,空气适度低”、“鱼鳞震云、平行震云出现后下雨”等。
4、地震云出现多为6000米左右,而非多种高程。
5、地震如伴有较强余震,地震云出现时也会同时出现多种形态同时出现的情况。
[img]这是地震云吗
谣言:
今天西安的云比较特别,非常美丽,但形状像放射性条纹图案,查了资料说是地震云。有网友说这预示着四川的地震。
辟谣:
天上的云和地震没有关系
“地震云”的说法,一直在网上流传甚广,到底存不存在“地震云”?
请大家查阅百度百科,“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目前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气象专业人士认为:从气象现测的专业角度分析,网上给出的各种地震云照片,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典型的云状,即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和卷积云以及残留的飞机尾迹。这些所谓的地震云根本和地震没有关系。
网上关于地震云生成机理的描述,例如地热转变为云,地磁场变化生成及粒子发光等说法从天气动力学、云雾物理学、演体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科学角度分析,均不能成立。地球物理学家也从未观测到“地震云”出现时磁热光的变化,因此,关于地震云产生机理的分析也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天空中的云彩千变万化,展现了大自然的杰作。气象部门在长期气象观测中记载了很多美丽奇特的云状。每一种云的形成、变化和某种天气的演变大多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但是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气象学博士李汀认为“地震云是个伪科学概念”。 所有被指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多集中于高积云或层积云,因为它们比较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等“看起来怪异”的样子。所谓“地震云”就是气象观测中的一般云。
所谓“地震云专家”,他们采用地震云预报的地震,发震区域往往是几百到几千公里,貌似“准确”。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个误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500多万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而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上千次,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也就是说,任何人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都稳赢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预测发生地震的时间尺度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因此很容易做到预报地震的“次次命中”。
揭穿这些地震预测术的方法非常必要。我们要认识到所谓的“地震云”是不存在的,那些拍摄到的“美丽云彩”与地震毫无关联。“地震云”就是伪科学谣言。
辟谣专家:陈会忠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研究员
复核专家:沈萍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 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汶川地震发生时,地球为啥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你见过吗?
地球诞生至今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地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球的地质结构也比较复杂。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的,地球外部由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构成。地球外部又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在岩石圈中又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还可以进行细分成小板块,这些板块跟随地球的地质不断演变,在历史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经常发生碰撞、分裂,而地球发生的地震与地球的板块运动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时,会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从而引起地震。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相当于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地震的震级越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就越大。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
小于等于4.5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人类能够感知这种震动,但是并不会造成伤害;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震震级,这类地震已经可以形成破坏;等于或大于6级为强震震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会给人类带来致命性的伤害。
日本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由于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当所处板块进行运动时,日本就会出现地震,甚至还会引发海啸。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就发生了一场8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破坏的地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超过30万人受伤,还有一万多人失踪,因为这场大地震让众多家庭妻离子散。
不过汶川在发生地震前,地球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也是地震的征兆,至于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科学家也解释不清。首先发生在地球上的第一个现象就是鱼鳞云,它是一种透光高积云,形状和鱼鳞很像,分布在天空中,这些长得像鱼鳞的云层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气流的不稳定,形成鱼鳞云后,一般都会下阵雨,有时候气象异常也被认为是地震的前兆。
第二种现象是天空中出现了很多成群结队的鸟,它们在天空中盘旋,不愿回巢,一直在天空中叽叽喳喳,这一罕见的现象也被认为是地震来临前的预兆,曾经民间有谚语“鸽子惊飞不回巢”,讲的就是这种现象。最后一种现象是家庭宠物也会上蹿下跳,鸡犬不宁,那么这些生物为什么都会出现这样的异常反应呢?
其实这是因为动物的生理结构与人类有很大的区别,动物的器官都非常敏感,它们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以及平衡觉器官对声音都有非常独特的判断能力,由于地震发生前会产生地震波,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这种波动是人耳感知不到的,但是动物的听力很灵敏,它们可以捕捉到地震波,从而预知地震,出于求生的本能,这些动物就会出现鸡上树、狗乱吠等自然现象。
在民间有很多谚语都描述了地震发生前的征兆,但是即使我们知道地震将要来临,我们也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当它来临的时候,人类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人类只能尽可能地减少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默默忍受,不得不说大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简直微不足道。大家还知道哪些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呢?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这些现象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