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

bj0012023-09-25奇闻异事0

马王堆出土“显赫”女人是怎么死亡的?

1973年3月初,以女尸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各学科专家,分别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长沙。此次参加的科研单位、医学院校共53个,科研人员多达83人。其中有不少为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这是中国考古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景观。各地来长沙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协作和研究,使女尸在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临床医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诸多学科,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肉眼和病理组织、电镜观察X射线、寄生虫学研究、毒物分析等,对女尸的死亡年龄、血型、疾病、死因等诸方面,作了鉴定结论。

结果表明,墓主人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和损伤性症状。既然如此,到底哪一种是致她于死地的原因?

首先应排除吊颈而死的可能,因为女尸颈部没有绳索勒痕,就不能推断是吊颈而死。

尽管女尸头部皮层有淤血的痕迹,但检查头部和全身未见机械性损伤,故也就排除了被外力致死的可能。

从毒物化验来看,女主人生前有慢性汞(水银)中毒,但不是因中毒死亡。因为在女主人所在的西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尚未生产出能使她急性中毒死亡的“升汞”。女主人体内之所以有汞存在,主要是平时慢慢吞食下去的水银。据考古学家考证,西汉“炼丹”技术已盛行,多数贵族都以吞服“仙丹”而梦想长生不老,因“仙丹”主要是由汞制成,人吞服后就会慢性中毒,但这种慢性中毒不能致人猝死。因而,体内中毒不是女主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既然排除了自杀、他杀和中毒死亡的可能,女主人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通过系统解剖和病理检查发现,女尸皮下脂肪、肠系膜脂肪、腹膜后肾周脂肪及结肠脂肪均较丰满,显示古尸死前营养状况良好。骶、背部没有褥疮,不像长期卧病而死。全身未见肿瘤,亦未见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变。消化道各段内均发现有甜瓜子,反映了患者临死前不久尚能从容进食。若把上述几点联系起来思索,可以认为女尸的病死过程,不像一个慢性缓进过程,很可能是一个急性骤发的病死过程。

是什么症状引起了女主人的猝死?通过先前的诊断可知,女主人具有多发性胆石症,由于结石嵌顿引起胆绞痛的可能性很大。胆绞痛的急性发作,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氧加重,以致发生猝死。由于女尸组织切片无法看到炎性细胞成分,故因胆总管及胆管结石阻塞引起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可能性难以判断。

由于胆总管乏特氏壶腹处有结石嵌顿,有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坏死)的可能性。但对女尸的肉眼观察未见胰腺出血及脂肪坏死,胰管内未见逆流的胆汁;切片胆色素染色阴性,镜下胰腺各部未见出血,故可排除因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致死的可能性。

女尸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但大、小脑表面及各切面未见出血征象,镜下左、右大脑中动脉未见粥样硬化病变,大、小脑各部位含铁量,经化学分析及光谱测定没有显著差别,故可排除大量脑出血所致的猝死。

在医务人员列出的女尸众多的病症中,有一种陌生的疾病,那就是日本血吸虫病。过去讲述中国的血吸虫病的历史时,都援引国外的资料,这次,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女尸病理学、寄生虫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其体内发现了日本血吸虫虫卵,这说明远在两千一百多年以前中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的存在了。

马王堆一号汉墓一号女尸在湖南长沙出土,死者生前在长沙居住。2100年前洞庭湖的范围远比今日广大,当时长沙县的乔口、云凝均属洞庭湖滨。洞庭湖的钉螺孳生已有悠久历史。因此,死者在长沙或附近的日本血吸虫病疫区接触疫水,并受到感染,是极有可能的。但是,从各种迹象来看,她死于日本血吸虫病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当这几种可能全被排除之后,最大的可能就是由于冠状动脉堵塞严重,加上胆石症急性发作为诱因,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由于这种情况造成猝死的可能性最大。

冠心病的死亡原因较复杂,据现代研究,常见与心室纤颤以及心律紊乱、长期顽固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密切关系,其他严重并发症亦可导致病人死亡。关于这具女尸,上述病理生理变化无客观资料可供查考,从病理形态来看,未见心衰、心脏破裂、室壁瘤及大块陈旧性或新鲜型心肌梗死的表现,但心肌有多发性小灶性梗死后瘢痕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当严重。按国内外有关冠心病猝死病例的尸检材料说明,猝死病例的心肌不一定有相应的严重改变。故此,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冠心病的猝死,大多并非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是由于某些诱因,如情绪波动、急性绞痛或迷失神经反射等促发冠状动脉强烈痉挛,在关键部位上引起急性心肌缺血,骤发重型心律紊乱心跳顿停致死。

这或许就是女主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img]

马王堆女尸现在在哪个省 那个博物馆?

马王堆千年女尸(辛追)在湖南省博物馆。

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

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扩展资料:

辛追的遗体保存

辛追的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因为被衣物层层包裹,而且考古人员对两千多年前的尸体未抱希望,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加上包裹着的衣物太厚,所以经过一周左右才剥离完毕。

等到发现辛追栩栩如生的尸体时,在场人员无不触目兴叹,但一周的时间已恶化了尸体的保存情况,后来经医生的解剖检验,女尸外形依然完整,并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一样。

在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这一奇特现象,令人大感惊讶,并发出了由衷赞叹。

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辛追的遗体出土后,由于先前条件所困和没有保护意识,导致遗体长时间跟空气接触,约一年后才象征地为遗体制造了一口玻璃棺。

而遗体当时更要在全国各地展览,往往直接就被有关人员抬出来摆在桌子上露天展示,没任何的防护,群众甚至可以随便触摸,结果使保存情况极度恶化,让原先栩栩如生的尸体变得不堪入目,毁坏十分严重。

2003年,有关人员终于意识到问题,才将辛追遗体安置到湖南省博物馆的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里,算是亡羊补牢。这个“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接近之前在马王堆古墓里的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追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叫什么名字

辛追。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辛追的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因为被衣物层层包裹,而且考古人员对两千多年前的尸体未抱希望,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加上包裹着的衣物太厚,所以经过一周左右才剥离完毕。

等到发现辛追栩栩如生的尸体时,在场人员无不触目兴叹,但一周的时间已恶化了尸体的保存情况,后来经医生的解剖检验,女尸外形依然完整,并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

扩展资料

辛追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

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情况如此良好,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过历了2,000多年不腐,主要不外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缺氧和无菌的环境,另外棺内80多升的棺液亦具有抑酶作用。

2002年4月,在辛追尸体出土30周年之际,四个不同年龄时期(7岁、18岁、30岁、50岁)的复原面相标准图终于被绘制出来。辛追的面相在3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18岁的辛追面庞红润,柳叶眉,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眉宇中透着一股灵气。

30岁的辛追较18岁时略显丰满,眉毛微微上翘,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干练大气;50岁的辛追一眼看去雍容华贵,却面带病容,鱼尾纹布满眼角,眼袋下垂,皮肉松弛。相似率在90%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