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大的鹰(世界上最大的鹰图片)
世上最大的鹰都有哪些
远古时代最大的鹰,阿根廷巨鹰
阿根廷巨鹰是人类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鹰,站立身高超过2米,双翼展开的长度为5.8至8米。体重约70公斤。阿根廷巨鹰生活在6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化石在阿根廷被发现。也有人相信它们一直生存到25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他们生活在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上,这些大鸟的颌骨并不强壮,无法啄杀大中型猎物,一般靠捕食小动物为生。不过阿根廷巨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们是不会错过动物尸体的,就像今天的秃鹫一样。由于体型庞大,阿根廷巨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鹰,基本上没有天敌,所以它们繁殖缓慢,大概每2年一次,每次产1-2个蛋,每个蛋重量超过1公斤,雏鸟需要约16个月才能独立,而完全成熟则需要十多年。阿根廷巨鹰可能能活50到100年。
菲律宾鹰
它是菲律宾的“国鸟”,又称食猿雕,其体态强健,体长近1米,重4公斤以上,翼展可达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鹰,也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有“鹰中之虎”的美誉,主要猎食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田鼠等。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故有食猿雕、食猴鹰之称,但这种珍稀鸟类目前已经濒临灭绝。
[img]世界上最大的老鹰 世界上最大的老鹰是什么
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鹰是—阿根廷巨鹰。它的体重约为70公斤左右,最重可以达到150公斤,在它完全站立时身高可高达2米左右,而它的两翼展开时长度可长达7米左右。
2、鹰是一种肉食性的类群,是鸟类动物中战斗指数最为强悍的一类动物。鹰分布极广且种类丰富,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鹰一般的飞行高度可达一万五千米左右。
世界上最大的雄鹰是什么鹰
鹰属于鸟类,也属于猛禽类,这其中不乏天空的雄鹰,虽然雄鹰在日常生活中少见,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鹰值得人类去关注。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关于世界上最大的雄鹰,希望能帮到你。
世界上最大的雄鹰
一、世界上最大的鹰,菲律宾鹰
据悉,世界上最大的鹰是菲律宾鹰。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据相关数据表明,菲律宾鹰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体态强健,体长近1米,重4公斤以上,两翅展开长达3米,这比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要大很多。由于以前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菲律宾鹰在这个群岛国家随处可见。而现在,只能在吕宋岛、萨马岛、莱特岛及棉兰老岛南部偶尔见到它们的踪影。
仅存不到500对
世界上最大的鹰,菲律宾鹰又名食猿雕也称作菲律宾雕。菲律宾鹰仅存不到500对,菲律宾鹰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
主要分布热带雨林
菲律宾鹰是世界上最大的鹰,也是菲律宾森林 热点 地区数种本土物种之一。菲律宾鹰生活在菲律宾热带雨林中,栖息于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习性与美洲角雕非常相似,具有短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能够敏捷地飞行和突然增加速度,所以特别适合于在森林中活动。而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鹰,但飞行速度不及《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飞行冠军“军舰鸟》。
二、世界上第二大鹰,角雕
角雕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鹰,是新热带界的一种鹰。后来被编入自立的角雕属中。角雕的名字是与希腊神话的哈耳庇厄有关,哈耳庇厄是一种人面鹰身的怪物,负责将死人带到哈底斯面前。角雕是美洲中最大只及最强壮的猛禽,很多时都栖息在热带低地森林的上冠层。角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鹰之一,现存只有世界上最大的鹰——食猿雕较它们大。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差不多比它们大50%。
世界上最大的鹰之一的角雕的上身羽毛呈灰黑色,下身的则是白色。在胸部上至颈部有黑间。头部呈淡灰色,有两个冠。雄雕及雌雕外观完全一样。世界上最大的鹰之一角雕长有尖利的钩状喙,强壮的爪子几乎和人的手掌一样大,是所有猛禽中绝无仅有的。尖锐的指甲长达12厘米,腿部肌肉十分发达,抓力达到50公斤,能轻而易举的捏碎猎物的头盖骨,刺穿很厚的铁板。
三、远古时代最大的鹰,阿根廷巨鹰
阿根廷巨鹰是人类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鹰,阿根廷巨鹰(Argentavis)体重可达70公斤,翼展最大可达7米,足有一架现代“塞斯纳”152轻型飞机那么大。阿根廷巨鹰生活在6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化石在阿根廷被发现。也有人相信它们一直生存到25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只是让人觉得可惜的是这一珍惜的世界上最大的鹰惨遭灭绝。
阿根廷巨鹰生活在广阔的潘帕斯草原上,这些大鸟的颌骨并不强壮,无法啄杀大中型猎物,一般靠捕食小动物为生。不过阿根廷巨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们是不会错过动物尸体的,就像今天的秃鹫一样。阿根廷巨鹰与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鹰相比,无疑更胜一筹,但可惜阿根廷巨鹰不在了,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它的化石。
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的鹰还是远古时代最大的鹰,都希望这些动物能受到保护。
鹰的种类
它们狡诈而凶残异常,猎人们很难将它们用枪打下来。但是,有的猎人却用另一种鸟做诱饵,用网将它活捉,用熬鹰的 方法 ,把它训练成为人类卖命的抓兔能手。 鹰的种类很多,全世界计有190多种,台湾省常见的有20多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低海拔的山区、沼泽、海岸、河口,以动物为食,属猛禽类。在屏东平原常见的鹰科鸟类中,有一种叫白尾海雕,其头、颈为淡褐黄色,背、腹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为特征,是台湾稀有的候鸟。还有一种叫灰面鵟鹰,背为红褐色,腹部白色有条斑,喉部、腮部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鹰随着寒流从祖国的东北,或是俄国的西伯利亚经过海上长途跋涉,成群结队来到屏东,有时是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上万只。可是,最近几年由于外国商人大量收购这种鸟的标本,造成人们对灰面鵟鹰的大规模捕杀。屏东成了灰面鵟鹰的“鬼门关”每年都有2万多只灰面鵟鹰难逃捕杀的噩运。对此,许多热心人士指出,如这样滥捕下去,这种鸟将濒临绝灭。
广义的鹰(hawk)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尤指鹰属(Accipiter)的种类(真鹰,true hawk),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hawk)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Accipitridae)的其他种鸟类(如鸢、鵟和鹞),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科(Falconidae)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caracara〕)。
绝大多数的鹰对人类利多害少,但人们仍普遍对之抱有偏见。虽偶然捕食家禽和小型鸟类,但通常以小型哺乳类、爬虫类和昆虫为食。有多种觅食技能,但主要的追捕猎物方法是掠过或敏捷地追逐拼命逃跑的动物。一旦用它强有力的爪抓住猎物,就以其尖锐而强健的喙肢解猎物。
分布於6大洲。大多数种类营巢於树上,但有些种类(如泽鹰)营巢於多草的地面,其他种类营巢於悬崖上。每窝产3~6枚卵,卵具褐色斑点。
所谓的「真鹰」(True Hawk)──鹰属(Accipiter)成员(有时亦称鹘)──的代表种类是︰条纹鹰(A. striatus),体长约30公分(12英寸),背部灰色,腹部具细窄的锈色横斑,分布於新大陆大部分地区;柯柏氏鹰(A. cooperii, 即鸡鹰)产於北美,貌似条纹鹰而较大,体长50公分(20英寸)。尾长,翅圆形,飞行低而迅速,十分灵活。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苍鹰和雀鹰亦是鹰属成员。
鵟(鵟鹰)翅宽,尾宽,善高飞,见於新大陆、欧亚大陆和非洲。红尾鵟(Buteo jamaicensis)是最普通的北美种类,体长约60公分(24英寸),羽色各异,但通常背部淡褐色,腹部稍淡,尾赤褐色。这种占尽优势的猎手主要以齧齿类为食,但也捕捉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鸟类、爬虫 类(包括响尾蛇、铜头蛇)、两栖类动物,甚至昆虫。赤肩鵟(B. lineatus)常见於北美东部和太平洋沿岸一带,体羽呈红褐色,体长约50公分(20英寸),腹部具密集的横斑。
黑鸡鵟尾短,翅特宽,黑色,共2种。大黑鸡鵟(Buteogallus urubitinga或Hypomorphnus urubitinga, 又称巴西鵟)体长约60公分(24吋),分布於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带;小黑鸡鵟(B. anthracinus, 又称墨西哥鵟),有白色斑纹,分布於南美北部到美国西南部。这两种都以蛙、鱼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其他鵟类有:栗翅鵟(Parabuteo unicinctus)型大,黑色,肩部为不明显的褐色,腰为亮白色,见於南美向北到美国西南部。巨翅鵟(B. platypterus)大小如乌鸦,体呈灰褐色,尾具黑白带斑,见於北美东部,成大群地迁徙。斯温氏鵟(B. swainsoni)产於北美西部,迁徙到阿根廷。两种著名的毛脚鵟类包括最大型的北美鵟──王鵟(B. regalis),体长达63公分(25英寸),以及分布於新、旧大陆的毛脚鵟(B. lagopus)。
非洲鹞鹰(Polyboroides typicus)和热带美洲的鹤鹰(Geranospiza nigra)似鹞,中等大小,灰色,但翅短而宽。
鹰科与隼科在分类及物种的命名上均造成一些混乱,至少在外行人看来某些名称可以换用。如在美国,Circus cyaneus称为泽鹰,但在英国仍称之为鸡鹞。许多隼在产地称为鹰,但也有其他应用更广泛的俗名,如雀鹰又称红隼(kestrel);鸭鹰又称游隼(peregrine falcon);鸽鹰又称灰背隼(merlin)。鱼鹰与隼有亲缘关系,又称鹗(osprey)。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叫“鹰”的动物并不都是鹰。比如,猫头鹰就不是鹰,而属于鸮。“夜鹰”同样不是鹰,而是雨燕及蜂鸟的亲戚。
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
鹰的视力
有些资料上称老鹰可以从10公里的距离发现猎物的活动,从生理学角度看,飞行在极高的天空的鹰本身也是高速运动着的,及时发现躲在草下的猎物好像有点匪夷所思,即便能够在空中看到猎物的全貌,大脑的反应速度也难以跟上.我解剖过很多鹰类,发现它们除了拥有很大的眼球外,并没有看到眼睛的结构上有何独到之处,它们的脑容量相对较小,因此不能确定它们是否真的具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出色的视力.
但是它们确实能发现猎物,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同一些国外的朋友讨论过这样的事,因为国外的学者都不会轻信现成的答案,所以他们不太受老观点的束缚,他们很多人的观点是:鹰的视觉机制也好像跟人不同,鹰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可能有所不同,就好像蜜蜂对紫外线敏感一样,鹰眼可能对鼠、兔在草叶上撒尿标记的光线有特殊的洞察力,新鲜的尿液会产生与环境不同的紫外光谱,所以鹰只要对它们眼睛看到的发亮区“尿液痕迹”多留意就行了,那样的话,发现猎物的概率会很大.当然,在近距离上,鹰的常规视力还是起作用的.
猜你喜欢:
1. 世界十大最高塔排行榜情况
2. 世界最大大型直升机
3. 全球十大最大望远镜排行榜
4. 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塔
5. 世界上最大的月饼
最大的老鹰到底有多大
世界上最大的鹰是非洲马达加斯加的马萨鹰,站立时身高可达1米,翼展三米多。
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据总部设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世界食肉鸟类中心的统计,菲律宾鹰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体态强健,体长近1米,重4公斤以上,两翅展开长达3米。由于以前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菲律宾鹰在这个群岛国家随处可见;而现在,只能在吕宋岛、萨马岛、莱特岛及棉兰老岛南部偶尔见到它们的踪影。
安第斯神鹫(南美神鹰)Vulturgryphus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猛禽,体长1.5米,展翅达3米,体重达10千克。加州神鹫(北美神鹰)Gymnogypscalifornianus分布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曾经下降到24只,经过保护现在已超过100只。红头美洲鹫Cathartesaura则是美洲鹫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从加拿大南部一直分布到美洲最南端,也是分布最南的猛禽之一。
哈斯特鹰(学名:Harpagornis moorei)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老鹰,目前已经在地球上绝迹,它们曾经生活在新西兰的南岛,也称为Harpagornis Eagle。毛利人称它们为Pouakai与Hokioi(或hakawai),Hokioi这个经常被引用的名称则是与虚幻的鸟类新西兰鹬有关连-特别是它们已经绝种,栖息在南岛的亚种。哈斯特鹰也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最大的鹰科动物之一。哈斯特鹰生活在新西兰山区,体重约在40磅(18公斤)左右,是当时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的掠食者。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鹰是什么
鹰是一种常见的飞行动物,被称为鸟中霸王,天空霸主,那么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鹰是什鹰呢?下面我为你介绍现存最大的鹰。
世界现存最大的鹰菲律宾鹰
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据总部设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世界食肉鸟类中心的统计,菲律宾鹰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体态强健,体长近1米,重4公斤以上,两翅展开长达3米。
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分布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外形特征
菲律宾雕体长91厘米,翼展200-250厘米,体重6500克,寿命30年。体态强健,具有短而侧扁的巨大钩嘴,脸部黑色,上半身羽色为深褐色,下半身为浅黄或与白色相间,头部后面簇立许多长达9厘米的矛状或柳叶状冠羽,色黄有斑点。当其发怒的时候,这些冠羽都高高地呈半圆形耸立起来。眼睛灰蓝色,钩嘴灰黑色,喉咙处有白色条纹,大腿覆盖羽毛。特别长的尾巴上有黑色条纹。幼鸟和成鸟外观类似,但是背部和翼羽有大量白色的羽毛饰边,有稍微的鳞片形状。
栖息环境
食猿雕生活在菲律宾热带雨林中,栖息于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习性与美洲角雕非常相似,具有短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能够敏捷地飞行和突然增加速度,所以特别适合于在森林中活动。它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冠之中隐蔽地飞行捕食。而它当它需要从一个山谷飞往另一个山谷时,则在森林树冠的上方采用翱翔的飞行方式。
菲律宾鹰是世界上第二大鹰,也是菲律宾森林热点地区数种本土物种之一。“保护国际”组织最新报告指出,由于当地大约8000万人口依赖于天然资源,森林采伐和农业用地不断扩展,因此这一热点地区成为了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地区之 一。
生活习性
食猿雕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每对差不多要占领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域,根据森林覆盖的程度和地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领域内,大多数动物都是其猎捕的对象,尤其是猕猴等各种猴类、蛇、灵猫等树栖动物。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在森林复盖较好的地区通常是比较丰富的。有时它还喜欢隐藏在犀鸟的洞穴附近,伺机捕杀那些来给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鸟送食物的雄犀鸟。那些喜欢在村落、农田等处活动的食猿雕,还常常捕食狗、小猪等家畜。食猿雕善于在低空盘旋,一且发现猎物,就会闪电般俯冲而下,先啄瞎猎物眼睛,并撕成碎块充饥。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特别有限,只在菲律宾发现,特别是在吕宋岛,莱特岛,萨马岛。生活于热带雨林植被的密林深处,人类无法访问,有利于狩猎和筑巢。
繁殖分化
食猿雕每年10~12月开始营巢,大多选择生长在山谷斜坡的大树,将巢筑在附生在大树上的蕨类植物形成的平台之中,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30米左右。每窝仅产1枚卵,孵化期大约为2个月。雄鸟送给雌鸟和雏鸟的食物频次是不同的。在食物贫乏的情况下,由于雄鸟带给正在孵卵的雌鸟的食物太少,雌鸟不得不离开巢和卵,自己去捕食,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孵化失败而最终弃巢。
在自然状态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极低,不仅产卵的数目太少,而且哺育一只幼鸟要花2年时间。因为幼鸟长齐羽毛需要4个多月,而且即使已经长齐了羽毛的幼鸟,仍然要在亲鸟的领域中逗留到第二年。幼鸟在自己学习捕食技术的期间内,可能仍然需要亲鸟的喂养。所以只有当幼鸟离开亲鸟的领域之后,亲鸟才可能再次营巢,进行繁殖。只有在幼鸟很小就夭折了的情况下,亲鸟才在当年冬天继续营巢繁殖。
种群现状
食猿雕被科学家发现已经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中进行考察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鸟类,并且采到了它的标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食猿雕。但是由于砍伐森林和偷猎等原因,这种珍贵的动物却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食猿雕自1960年以来在物种红皮书中被列入极危级,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这种菲律宾猛禽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灭绝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地政府和环保人士正采取法律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人工养殖等多项拯救措施,但当务之急是对森林系统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食猿雕以及与之共栖的另外27种受危林鸟的生存。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鹰是什么
广义的鹰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隼形类鸟,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鹰也比较稀少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鹰,希望你们喜欢。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鹰:菲律宾鹰
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但这种珍稀鸟类目前已经濒临灭绝。
据粗略估计,目前菲律宾仅存不到500对菲律宾鹰,主要集中到棉兰老岛的雨林中。为了挽救濒危的菲律宾鹰,“菲律宾鹰中心”研究人员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人工繁殖。一只名叫“卡巴延”的17个月大的鹰,上月被研究人员放飞,成为从这里飞出去的第一只人工培育的菲律宾鹰。 菲律宾鹰繁育计划负责人多明戈·塔德纳说,他们在小卡巴延的身上安装了一个重约70克的信号发射器,以便生物学家监测它的一举一动,到目前为止,它在大自然中生活得还不错,能够在几公里的范围内活动、捕食。
据总部设在美国爱达荷州的世界食肉鸟类中心的统计,菲律宾鹰是目前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其翼展长达2.2米。由于以前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菲律宾鹰在这个群岛国家随处可见;而现在,只能在吕宋岛、萨马岛、莱特岛及棉兰老岛南部偶尔见到它们的踪影。
它的羽毛上有斑点,有白,有黑;它身体很重,爪子很硬,极为锋利。它的毛常常脱落,生出来的毛颜色往往不同。
菲律宾鹰的外形特征
菲律宾雕体长91厘米,翼展200-250厘米,体重6500克,寿命30年。体态强健,具有短而侧扁的巨大钩嘴,脸部黑色,上半身羽色为深褐色,下半身为浅黄或与白色相间,头部后面簇立许多长达9厘米的矛状或柳叶状冠羽,色黄有斑点。当其发怒的时候,这些冠羽都高高地呈半圆形耸立起来。眼睛灰蓝色,钩嘴灰黑色,喉咙处有白色条纹,大腿覆盖羽毛。特别长的尾巴上有黑色条纹。幼鸟和成鸟外观类似,但是背部和翼羽有大量白色的羽毛饰边,有稍微的鳞片形状。
菲律宾鹰的栖息环境
食猿雕生活在菲律宾热带雨林中,栖息于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习性与美洲角雕非常相似,具有短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能够敏捷地飞行和突然增加速度,所以特别适合于在森林中活动。它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冠之中隐蔽地飞行捕食。而它当它需要从一个山谷飞往另一个山谷时,则在森林树冠的上方采用翱翔的飞行方式。
菲律宾鹰是世界上第二大鹰,也是菲律宾森林 热点 地区数种本土物种之一。“保护国际”组织最新 报告 指出,由于当地大约8000万人口依赖于天然资源,森林采伐和农业用地不断扩展,因此这一热点地区成为了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地区之 一。
菲律宾鹰的繁殖方式
食猿雕每年10~12月开始营巢,大多选择生长在山谷斜坡的大树,将巢筑在附生在大树上的蕨类植物形成的平台之中,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30米左右。每窝仅产1枚卵,孵化期大约为2个月。雄鸟送给雌鸟和雏鸟的食物频次是不同的。在食物贫乏的情况下,由于雄鸟带给正在孵卵的雌鸟的食物太少,雌鸟不得不离开巢和卵,自己去捕食,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孵化失败而最终弃巢。
在自然状态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极低,不仅产卵的数目太少,而且哺育一只幼鸟要花2年时间。因为幼鸟长齐羽毛需要4个多月,而且即使已经长齐了羽毛的幼鸟,仍然要在亲鸟的领域中逗留到第二年。幼鸟在自己学习捕食技术的期间内,可能仍然需要亲鸟的喂养。所以只有当幼鸟离开亲鸟的领域之后,亲鸟才可能再次营巢,进行繁殖。只有在幼鸟很小就夭折了的情况下,亲鸟才在当年冬天继续营巢繁殖。
菲律宾鹰的种群现状
食猿雕被科学家发现已经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中进行考察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鸟类,并且采到了它的标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食猿雕。但是由于砍伐森林和偷猎等原因,这种珍贵的动物却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食猿雕自1960年以来在物种红皮书中被列入极危级,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这种菲律宾猛禽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灭绝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地政府和环保人士正采取法律保护、科学研究、公众 教育 、人工养殖等多项拯救 措施 ,但当务之急是对森林系统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食猿雕以及与之共栖的另外27种受危林鸟的生存。
鹰的主要象征意义
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国玺和罗马帝国军队的标志都采用鹰的形象,当前仍然有许多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中应用了鹰的图案。
埃及的国旗和国徽是萨拉丁之鹰的形象。
美国国徽是白头海雕,美洲特产的食鱼鹰,美国的国鸟。 当年富兰克林曾建议以惟有美洲特有的,且对美国人生活有相当大影响的吐绶鸡(火鸡)作为国鸟,但绝大部分美国人嫌火鸡难看,最终选择了白头海雕。
墨西哥的国旗和国徽中有一只落在仙人掌上的食蛇鹰,是从古代阿兹特克印第安人的 传说 演变的,据说当年阿兹特克人迁徙,根据神示要在有一只鹰抓住蛇落在仙人掌上的地方落脚,他们最终发现的这个地方就是墨西哥城。
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与国徽和俄罗斯、 原南斯拉夫的国徽都是一只双头鹰图案,是从东罗马帝国流传下来的。当年君士坦丁大帝修建君士坦丁堡时,就为了要同时照顾到罗马帝国的欧洲和亚洲东西两部分,使其扼守要冲,因此选用双头鹰标志。 阿尔巴尼亚由于其国旗被称为"山鹰之国"。
摩尔多瓦的国旗和国徽也有鹰的图案。
此外在国徽中应用了鹰的图案的国家还有:罗马尼亚、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德国、奥地利、波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捷克、利比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俄罗斯、南非等国家。
菲律宾的食猴鹰是世界已知的体形最大的鹰,是菲律宾的国鸟。
猜你喜欢:
1. 世界上现存的最大宫殿
2. 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在哪里
3.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鳄鱼
4.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城墙是
5. 世界上个头最大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