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关于古代酷刑的信息
古中国的十大酷刑分别是哪些?
古代中国十大酷刑分别是:凌迟、剥皮、车裂、棍刑、腰斩、枷刑、刖刑、炮烙、斩首、骑木驴。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酷刑。
首先第一个凌迟。凌迟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一刀一刀的割下皮肉,手段极其残忍。凌迟一般用于反叛国家或者谋反的罪人。比如太平天国的传奇人物石达开因为反叛国家曾经就是凌迟而死。
剥皮这种刑罚顾名思义就是皮肉分离。朱元璋就曾经用这种手段来惩戒贪官污吏从而达到皇室稳定,天下太平的目的。
车裂也称五马分尸。把犯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急速奔跑的马上,使犯人四分五裂。商鞅就曾受这样的刑罚。
棍刑并不是被乱棍打死的那种,而是用一根木桩从人的嘴中或肛门中插入整根插入,最终犯人痛苦的死去。
腰斩就是将犯人从腰一分为二,但是被腰斩的人不会马上死去,要遭受很大的痛苦才会死去。秦国的丞相李斯就曾遭受这样的酷刑。
枷刑就是将犯人的手固定起来,将竹板做的书袄裹在犯人的腹部或者胸部通过行刑者收缩书袄来惩治犯人。此刑罚不留痕迹却极其痛苦。
刖刑就是砍掉犯人的双脚或者挖掉膝盖骨。孙斌跛脚就是这种刑罚,虽不至死但是要受一辈子的折磨。
炮烙就是将犯人绑在烧热的柱子上,使其皮肤大面积烧伤,疼痛而死。
斩首就是砍头。理论上来说人是感受不到痛苦的,但是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最后一个是骑木驴,是专门针对女子的刑罚。
古代的酷刑可谓是令人发指,你有什么感想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img]古代有哪些酷刑
中国古代酷刑主要包含凌迟、斩首、腰斩、剥皮、炮烙、宫刑等二十三种。
例如:
凌迟
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
凌迟之刑一直延续到清末。戊戌变法后,清廷受内外各种矛盾的冲击,不得不顺应潮流对传统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了。
车裂
明清小说写到某人惨死时,爱用这样的一句套语:管教他“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汉书》中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原名安敬思,因受李存信谗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获,带到太原,“车裂于市”。彭越是汉初开国功臣,刘邦采纳吕后意见,以谋反罪把他车裂处死,并灭其宗族1。一提及车裂之刑,令人谈虎色变,足见这是古代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斩首
斩首是古代执行死刑的手段之一。先秦时的死刑有车裂、斩、杀等名目,但那时的斩不是斩首,而是斩腰。执行时,囚犯的身体伏在“椹质”上,刽子手用巨斧砍断其腰(参见本书《腰斩》)。所以,“斩”字用“车”作部首,是取和车裂同样将人处死的意思,偏旁为“斤”,即斧斤的斤,指行刑时用斧不用刀。秦以前也有人把割头处死的做法,那叫“杀”。秦以后,逐渐把“斩”引申为广义的杀,杀头的刑罚便叫做斩首。
斩首的地点和执行其他死刑一样,一般都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多如此。凡将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斩首,就在朝门外,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将普通死囚斩首,就在街市进行,这即是《礼记·王制》篇所说的“刑人于市,兴众弃之”的意思。对某一城市来说,行刑的地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斩人,常在菜市口。有据传说,清代苏州斩人常在五故天亮时,在平时较繁华的街道上执行。市民得知要在这街上杀人,都事先出钱贿赂刽子手,如果谁家不出钱或出钱较少,刽子手就有意在他家店铺前面行刑,这家人就会觉得十分晦气。
小说、戏曲描写的包公故事中,包公把罪人处死用的是虎头铜铡,施行时罪人被平放于张开的铡口下面,从腰间铡为两段。如包公下陈州铡了四国舅,在开封府铡了驸马陈世美、后来又铡了亲侄儿包勉等等。这些故事当然只是根据传说编撰的,事实无考,但这种铡人的做法却是自古就有的,即古代死刑的处死方式之一——腰斩。
古代有哪些酷刑?
古代有哪些酷刑?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因此,我们今天来谈谈关于古代刑法的那些事。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酷刑有:剥皮、腰斩、车裂(即五马分尸)、大卸八块、凌迟、缢首(即绞刑)、“请君入瓮”(即烹煮)、宫刑、人彘、刖刑、断椎、活埋等等刑罚,不计其数。古代刑法自原始社会有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不同的当权者所服务,因此在不同时期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总的发展趋势以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发生于千年前的刑罚历史。腰斩自我国春秋时代开始实行,其实腰斩的出现实际上是刑罚文明上的一种进步,因为殷商时代的多是保留原始部落食人肉的习俗,到周代“砍斩”逐渐取代了“烹煮”,成为死刑的主流。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俞鸿图的人,49岁正妻死后娶进林氏。这年俞鸿图奉旨出任湖北学府主考官,任职期间规定不准携带家眷,林氏使劲浑身解数使得俞鸿图将她留在身边缱绻缠绵。考期将近,林氏将俞鸿图灌醉使他说出考试内容,他还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将如何解答、破题.....祸起萧墙,其实这林氏是和情夫相约此次偷出试题,高价出售后远走高飞。其下场可想而知,雍正大怒下令将俞鸿图腰斩以正视听。后有大臣上奏言明腰斩刑罚之惨状,雍正听后恻隐,于是下谕旨废腰斩之刑。就这样俞鸿图成了自春秋到雍正年间最后一位死于腰斩之人。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六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第一步的改革,使得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第二步改革商鞅将太子的两个老师都治了罪:公子虔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刺了字。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商鞅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仓皇出逃,路过农户,却被农户告知卫公变法,刑罚太过于苛刻,不敢不遵,因此商鞅终是逃不过追捕,被行于车裂之刑。只不过追其缘由,还是因果循环,若是当初刑法制定不那么苛刻,雷霆手段能够不那么震慑人心,那么那样一为惊才潋滟的人儿或许会有个不一样的结局。人彘是指把人变成猪的一种酷刑。彘zhì ,豕也,即猪。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熏聋),用喑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然后扔到厕所里,有的还要割去鼻子,剃光头发,剃尽眉发(不只是把眉毛和头发剃光,还包括眼睫毛),然后抹一种药,破坏毛囊,毛囊脱落后不再生长,永不再长毛发,然后一根根拔掉,有的嫌累,就一起拔掉,如果有皮掉下来了,刽子手就会被人嗤之以鼻,甚至丢饭碗子,也有在行刑过程中就死了的,没死的,就被放在厕所里做成了人彘。
最出名的是汉朝的吕太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安排了专人“照顾”,然后丢弃在厕所中任其痛苦死去,割掉耳朵,甚至把脸划花。这是吕后独家发明用来对付戚夫人的一种酷刑。只是这美丽的背后历史中隐含了女子多少的愁苦与血泪,吕雉当年也不过是一个满心希望自己丈夫得偿所愿,轻俏动人的小女孩,万千女子都因入这见不得人的深宫泯灭了心性,丢失了自己最纯净的美好。所有的结局都有源头,所有的发生都有各种因素导致,人生无常,就像俞鸿图不曾想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女子,会成为自己告别这世界的导火索;就像商鞅从一开始也想不到,自己死于自己的严苛刑罚之下;吕雉在嫁与刘邦为妻的时候也想不到,自己有天会狠毒到为那个人专门制定一个狠毒的刑罚。
看来这些酷刑,心理真的不是什么滋味!古代人为何那么没有人性?